文学 >>> 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记录631条 . 查询时间(1.062 秒)
2023 《相声新风貌: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相得益彰》荣获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
本书是著者的学术性散文。共收录著者本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相关的学术性散文十篇:《何其芳的传说——何其芳逝世三十周年祭》、《阿喀琉斯的愤怒与孤独——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读后》、《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让我们谈说文学这件纯洁的事情——写在<文学研究>重刊之际》、《做一个能够承担的文学所人——献给文学研究所六十周年诞辰》、《上帝之爱...
第一、二集均由贾芝、孙剑冰主编。第一集出版于1958年,为献给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赶编而成,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收入30个民族的124篇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1949年后搜集所得。第二集出版于1962年,收入31个民族的125篇故事,多为1958-1961年间发表的民间故事。贾芝的长篇序文(《民间故事的魅力》)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讲述人的认识等角度论述了民间故事的特性。除去重复的少量故...
祁连休、程蔷、吕微编著的《中国历代民间文学作品选》分上、中、下三卷,该书是《中国民间文学史》的配套阅读材料。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小戏和谚语七个部分,选目全面有代表性,所收录作品均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艺的结晶,注释精到,为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提供了便利。该书为大众提供了一部民间文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不仅可作为高校民间文学系列教材使用,还可供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使用,具有重要的社...
该书是民间故事的共时研究论著。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愈合、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晁通,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也即通常所说的“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
2019《中国民间文学史·叙事诗卷》,贺学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所民间文学室成立于1953年,是文学研究所成立时设立的第一批科室之一,同时也是文学所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成立之初称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组”;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时,曾经改称“各民族民间文学室”;1979年,民间文学组部分人员被抽调组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现为民族文学研究所),留在文学所的骨干组成了“民间文学室”,这一称谓延续至今。建室...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以我国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之名命名的一座博物馆化的研究型学院。学院建筑风格现代,环境清幽,竹树环合,水波潋滟,中外文化艺术点染各处,古今人文希珍交相辉映。
地理民谣是一种特殊的歌曲体裁,它以地方意象、情感、形象为创作灵感,意在传播中国城市和乡村文化。演讲者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以及创作作品,展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音乐和歌声来创作并传播中国城市及乡村形象。
1979—1999年,我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先由政治批判向学术探索回归,再由学术探索向学术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在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民间文学理论界出现批判“四人帮”对民间文学摧残的高潮,体现出“学术话语”为“政治话语”服务的特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民间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念逐步被清除,学术研究回归民间文学研究本体,其热点开始转...
熊威,1991年生,湖北武汉人,人类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近几年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史诗的传承与演述生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断变化。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史诗的演述语境与传承方式发生了变革,政府和村民组织开展了各种非遗保护活动。为了在新的演述场域中获得认同,传承人对史诗的程式、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了创编。同时,传承人身份的认定,增强了史诗演述人创编、传承的自觉意识与强烈的责任感,史诗的内容从程式到主...
1937—1941年老舍的创作发生两次转型。左翼阵营所主导的“文艺大众化”构成了老舍创作转型的潜在语境,老舍借助“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这一载体介入到文艺大众化运动中来,实现了抗战期间的第一次创作转型。文艺大众化的创作取向与新文学传统形成的两个文学场域发生龃龉,并在事实上成为制约老舍创作突围的瓶颈问题,老舍无法有效消弭和融合两个场域之间的“界限”而被迫再次转型。
秦雪梅传说的核心内容多来自民间通俗文艺,其内容较完备的文本包括明清时期的秦雪梅宝卷。宝卷中的秦雪梅传说的发展、定型,经过了各种艺术形式繁衍、增殖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宝卷与民间信仰合流后,秦雪梅成为明清社会建构的承载忠孝节义、具有隐喻内涵的符号化女性形象。探究民间信仰、传说观念与历史记忆的内在演述动力机制,民间宝卷具有中介作用。
在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的诸多文本中,“女国”故事独具特色,不仅取材自渊源久远的传说,亦有确凿可证的史实依据。作为集大成之作,世德堂本《西游记》所载的西梁女国故事却出现了情节脱落与逻辑断层。以跨文类的多元视角追溯《西游记》写定前的各类取经故事文本,厘清《大唐西域记》所载的“东女国”是取经故事中诸多“女国”的历史原型,有助于还原脱落情节的生成方式与叙事逻辑,由此亦可呈现西梁女国故事从历史书写到文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