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1800条 . 查询时间(0.615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薛志科副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发现小尺度磁重联是导致太阳黑子快速失踪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块磁场强而温度低的黑暗区域,它的形成和消失往往是太阳磁场演化的结果,因此,它对理解太阳磁场的起源和太阳活动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至今还不清楚太阳黑子是如何从太阳表面衰退或消失的。从观测上,黑子衰退往往和运动磁特征、亮桥等活动现象有一定联系,而它们一般会导致黑子从太阳光球层缓慢消失,此外人们也提出了磁重联可引起黑子快速消失的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观测事例和观测证据还非常少...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王锋教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和昆明理工大学冯松教授等人,开展了太阳耀斑预报与人工智能学习的学科交叉研究。
When it comes to directly imaging Earth-like exoplanets orbiting faraway stars, seeing isn’t always believing.
在最近的工作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对传统的锥模型加以改进,认为锥的顶点位于爆发源区而不是太阳中心。模型中,四个几何参数由锥轴向偏离局地径向的两个角度(θ1, φ1)、锥的长度(r)和角宽度(ω1)决定。
此前,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死亡”后会变成行星状星云——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发光气泡。后来,有证据表明它“死”后的质量要比行星状星云大得多。2018年,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再次反转结论,认为太阳死亡后最有可能的形式还是行星状星云。
2021年9月2日,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阳图像正式发布。
在过去数十年里,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其中包括许多比地球体积更大、内部温度压力更高的岩质系外行星。目前,大多数描述这些岩质系外行星内部成分的模型都是基于地球分层结构的缩放版本,即由硅酸盐为主的幔包围着铁核。虽然这些模型便于我们理解岩质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却忽略了大型岩质系外行星(比地球体积或质量大)中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所造成的物质属性变化。例如,Unterborn and Panero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以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的观测数据,探讨了活动区浮现过程的物理本质。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王金成助理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焱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p模式震荡频率来探测太阳大气层中小尺度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并且发现太阳光球层中存在一个以前尚未被认识到的小尺度磁冠拼接层。
Scientists last autumn revealed that the gas phosphine was found in trace amounts in Venus’ upper atmosphere. That discovery promised the slim possibility that phosphine serves as a biological signatu...
Scientists at Cornell and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ave identified 2,034 nearby star-systems – within the small cosmic distance of 326 light-years – that could find Earth merely by watch...
6月19日至21日,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深空探测的快速发展,催生发展出一门多领域交叉新学科——行星科学。未来,我国科学家将在行星科学和行星探测领域开展一系列前沿探索。
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是国际前沿领域。为促进国内外学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内行星科学发展,中国天文学会行星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拟定于2021年8月12-15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联合举办“中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联合学术年会”。
太阳莱曼阿尔法(Lyα)发射线是太阳紫外光谱中最强的一条发射线。早期的研究表明,耀斑发生期间,该谱线表现出明显的辐射增强。然而由于受仪器观测性能的限制,基于该谱线的太阳观测(尤其是成像观测)一直很少,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很少。为了弥补这一观测空缺,我国正在研制中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将搭载能够在该波段对整个日面及低日冕进行高分辨观测的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