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探测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大气探测相关记录630条 . 查询时间(1.322 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在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支持下,本研究联合使用了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NO2)观测。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清洁可再生太阳能应用前景广阔。地表水平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tion,GHI)是太阳能发电预报系统中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晴空条件下太阳能资源最丰富,GHI的高精度预报对光伏等太阳能大规模化并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0月9日,空间中心系统室先进测量技术研究室基于蟹状星云X射线掩星探测技术,利用大气中不同成分X射线截面吸收限的突变性,反演得到了120–250km氮(N)、氧(O)等大气成分的密度。之前基于X射线掩星反演大气密度的研究中,由于受制于探测器探测能量低能端的限制,采用同一系数实现NRLMSISE-00模型大气密度的修正,大气各成分的比例仍依赖于NRLMSISE-00模型,即不同成分密度反演...
近地表臭氧(O3)作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对自然环境及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对于富含高浓度O3的平流层大气,在平流层大气入侵事件中,能将O3带入近地表。区分自然源与人为源的贡献,能有效的评估O3污染控制成效,也为O3入侵频繁时期的人为源加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而仅由宇宙射线作用生成的放射性核素铍-7(7Be,半衰期53.29天)和铍-10(10Be,半衰期1.39百万年),由于其自身特性及大气...
准确的国家尺度碳收支估算,能够为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达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自上而下”的大气碳监测反演方法,作为一种客观的方法,对清单核算方法能起到重要的验证作用并相互校核,该方法已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为国家碳收支估算的重要方法。
把地下的地质结构搞清楚,既是重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也是地球科学领域重大前沿问题。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地震系统内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中心、省地震局和企业等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透明地壳”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全面开展地下结构和构造的探察工作,获取我国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场演化规律,探究中国大陆地震构造背景、孕震动力过程和发震成因机理...
ENSO激发的太平洋-北美及南美型遥相关(以下简称ENSO遥相关),是其影响热带外的重要桥梁。这一途径使得热带变率ENSO可以导致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遥相关会如何变化?许多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型海洋增暖背景下ENSO激发的热带太平洋降水异常东移,这最终导致未来ENSO遥相关向东移动。除与热带降水异常有关之外,事实上,ENSO遥相关也受到热带外大气背景流场的...
海洋气溶胶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制约气候模型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leation)和增长(growth)过程产生。2002年,O’Dowd等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碘”氧化...
碘的大气地球化学循环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大气是碘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枢纽,海洋中的碘能够通过大气的干、湿沉降输送到陆地。气态碘还能有效降低臭氧含量,导致云凝结核的形成,因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碘的放射性同位素是辐射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辐射健康。长寿命放射性碘同位素129I既可以作为碘循环的理想示踪剂,还可用于示踪放射性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然而129I在...
朱平,女,正高级工程师,生于1980年,群众,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短时临近和短期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2016年-2017年先后访问国家气象局强天气中心和国家干部培训学院,学习强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方法。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雷达工程教研室教师。
双碳战略中温室气体收支的精准测量和核算方面仍然蕴含诸多关键科学问题函待解决,需要高时频、高分辨的有效观测数据予以支撑。无人机由于其成本低、机动性高、悬停稳定等特点,有潜力成为温室气体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小型无人机平台技术较新,国内外基于此类无人机探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观测标准。
2022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研究员团队阐明了南印度洋海洋罗斯贝波引起的两种海洋-大气响应机制与正、负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关系,研究成果由张玉红博士和杜岩研究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imate(《气候学报》)上。
2022年4月22日,大气所组织召开了第一期野外台站论坛,论坛邀请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分中心原主任王跃思研究员、地理资源所禹城站原站长欧阳竹研究员、以及具有丰富的院地合作经历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王灵恩副研究员作报告交流台站发展经验。大气所纪委书记占车生、相关实验室主任、各野外台站站长及台站支撑人员、所级中心以及科技处等有关人员近3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交流。
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多载荷细颗粒物高精度探测全链路仿真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该卫星载荷的立项和研制成功提供了关键数据和理论支撑。
平流层臭氧对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高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是臭氧破坏的催化剂和源气体,在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光化学反应中起到主要作用。太阳风暴期间,高能粒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和离解可使得高层大气 氮氧化物 显著增加,长寿命的氮氧化物在极区向下输运到平流层,甚至能传播到中低纬,从而影响平流层臭氧化学。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全球能量、水汽的关键交换区,其热力动力作用是全球大气环流机制中的重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