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探测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大气探测相关记录632条 . 查询时间(2.822 秒)
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多载荷细颗粒物高精度探测全链路仿真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该卫星载荷的立项和研制成功提供了关键数据和理论支撑。
平流层臭氧对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高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是臭氧破坏的催化剂和源气体,在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光化学反应中起到主要作用。太阳风暴期间,高能粒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和离解可使得高层大气 氮氧化物 显著增加,长寿命的氮氧化物在极区向下输运到平流层,甚至能传播到中低纬,从而影响平流层臭氧化学。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全球能量、水汽的关键交换区,其热力动力作用是全球大气环流机制中的重要...
重力波是大气扰动在受浮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大气波动。重力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既受背景大气状态的影响,又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而影响或者改变背景大气状态,因此成为中高层大气各圈层耦合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相对于大气潮汐和行星波而言,重力波具有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从而大气模式难以准确模拟其传播过程和效应。尤其是无法准确模拟重力波耗散特性,从而导致对背景大气结构模拟出现偏差。由于重力波耗散具有更小...
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卫星观测提供连续的全球 CO2反演产品,揭示大气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然而,气候变化模拟研究大多是基于全球平均或纬向平均的大气CO2浓度假设。
21世纪以来,随着中部型El Ni?o的频繁发生,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理论和预报遭到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部型ENSO的物理机制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全球各大模式对其的模拟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环流模式包含的物理过程和参数过于复杂,这使我们很难进行机理突破并给出直接改善方案。
吴昊,男,副教授,中共党员。202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变化专业,师从美国马里兰大学李占清教授,主攻气溶胶在大气污染成因,云-气溶胶-边界层相互作用等,先后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200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硕士(2016)学位。曾经工作于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长期从事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辐射等大气本底观测业务,致力于研究大气新粒子生成...
近日,安光所高晓明研究员课题组在大气温室气体高精度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改进怀特池和射频噪声源的大气N2O和CO高精度探测》为题发表在国际刊物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上。
为适应气象和大气污染探测的新形势,研发可移动、测量周期长、无假设前提的新型大气参数垂直廓线测量方法,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的邵士勇等联合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发明了一种同时获得多个大气参数垂直廓线的新方法。目前该发明专利已获得美国专利局的授权,并已通过欧洲专利局的实审流程。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海气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因子,它是大气的下边界,又受大气条件的控制,天气到气候时间尺度的变化都与其相关。由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引起的SST日变化是SST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日变化又是SST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海域SST日变化幅度超过2℃经常可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工作于2021年3月20日顺利完成,申报各类基金项目共计240项,申请量创近年新高。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2项;面上项目12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9项;重点项目17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自由申请)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联合基金项目10项;各类项...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洪津研究员和易维宁研究员科研团队在亚米级尺度光学遥感影像大气邻近效应影响因子分析和校正算法模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工作以《亚米级光学卫星影像大气邻近效应自适应校正算法:应用于WorldView-3全色影像》为题发表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孙斌副研究员与德国莱比锡大学气象系研究人员在新型蒙特卡洛三维辐射传输模型,以及基于三维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临近效应校正应用等方向合作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谢品华研究员科研团队在重霾环境下地基多轴差分光学吸收光谱(MAX-DOAS)观测气溶胶和二氧化氮立体分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以《基于辐射传输模型模拟评估不同气溶胶条件下MAX-DOAS廓线算法反演气溶胶和痕量廓线》为题发表于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研制的高分多模卫星大气同步校正仪(如图1)在轨测试结果发布。在轨测试表明,大气同步校正仪反演结果与地基观测具有较高一致性,能够提供高精度同步大气参数。将大气校正后真彩图与校正前比较可发现,在大气校正的支持下,主载荷影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均有较大提升。
气溶胶模式通常用来描述特定区域的典型气溶胶性质,是辐射传输计算中不可缺少的输入参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孙晓兵研究员团队近期在我国区域气溶胶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