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球动力学 地球重力学 地球流体力学 地壳与地形学 地球内部物理学 地声学 地热学 地电学 地磁学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 勘探地球物理学 计算地球物理学 实验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固体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11274条 . 查询时间(1.15 秒)
2022年8月2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断层带行为监测的地球物理成像与地震物理过程研究》(2018YFC1503400)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于2018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负责人为吴建平研究员,共同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二监测中心和原地壳应力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
地震滑坡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认识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是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工程岩体抗震设防和地震滑坡区域预测的关键。较多震后调查和试验发现,边坡顶部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放大现象,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然而,影响边坡动力响应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震源特征、传播路径、场地特征等,涉及岩土体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颇为复杂;加之单面边坡只有一个自由面(图1),解析方法难以得...
2022年9月5日下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立即对水利抗震工作作出安排部署。9月6日上午,李国英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地震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落实工作。李国英强调,灾情就是命令,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即行动起来,全面排查处置风险隐患,严防次生...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启动震后科技应急处置预案,在第Ⅰ期科技支撑产品基础上,进一步产出地震辐射能量估计、同震形变场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估计、震源区速度结构等科技支撑产品。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 (UTC 2022-9-5 04:52:20) 在我国四川省泸定县发生了M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们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19个远场P波波形(震中距位于30°<△<90°范围之内)和21个SH波波形资料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构建有限断层模型进...
2022年8月29日至9月2日,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巴中心”)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巴地震监测与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
新特提斯洋闭合以及后续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全球标志性构造事件之一,对新生代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新特提斯洋时期,印度板块异常快速地(~20 cm/yr)向北漂移,造成了印度-欧亚大陆的强烈碰撞。印度板块高速漂移的动力学机制长期存疑,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第一种模型认为印度岩石圈的减薄导致漂移阻力减小(Kumar et al., 2007)。第二种是新特提斯洋双俯冲模型。认...
地震滑坡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往往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而认识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是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工程岩体抗震设防和地震滑坡区域预测的关键。众多的震后调查和试验也发现,边坡顶部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放大现象,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然而,影响边坡动力响应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震源特征、传播路径、场地特征等,其涉及岩土体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极其复杂,加之单面边坡只有一个自由面...
2022年8月17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验收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对陆态网络长春连续重力站改造和gPhone 048重力仪维修结果进行了验收。验收组成员由地震台网中心、湖北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吉林大学、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我站多位专家组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上。
西太平洋板块的岩石圈在日本岛弧俯冲进入深部地幔。由俯冲回退造成的地幔对流驱动了大陆裂解,弧后盆地扩张以及边缘海的形成 (Martin, 2011)。然而,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共同俯冲作用 (图1)导致了复杂的岩浆活动和多种模式的地幔对流,因而使得对日本海张开机制的解释存在巨大争议 (Van Horne et al., 2017)。日本海形成之前的晚白垩世,日本列岛曾经是亚洲大陆东北边缘的一部...
碰撞背景下的造山带演化由地壳增厚、地表抬升以及随后的构造沉寂和地壳均衡回弹环节组成。地壳加厚使碰撞造山带的地形抬高,地表过程(如河床基岩的侵蚀)使地形降低,从而抵消了构造活动对造山带的抬升作用,这两个过程同时也将气候与构造联系了起来(Whipple et al., 1999)。地球上有着大小、高低不同的造山带,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造山带的宽度、高度和持续时间?此外,一些活动造山带侵蚀率高,但是为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特聘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团队,在西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和海啸灾害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学》(Tectonophysics)上。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7月27日8时43分(当地时间7月27日8时43分)在菲律宾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7.70度,东经120.55度,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矩心矩张量解和震源破裂过程反演,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认识;通过综合考虑场地特征模拟震区震动图分布,获得了此次地震的地震动强度预测图.
玄武质地壳岩浆房是连接地球深部与地表火山的关键枢纽,其物理状态如何是国际研究前沿,特别是针对岩浆房的物理模型之争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即岩浆房是以晶粥为主的岩浆储库(magma reservoir)、还是以熔体为主的岩浆池(magma tank)。火山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基于全球活火山的观测结果普遍认为地壳岩浆房是以晶粥为主的岩浆储库,甚至提出根本不存在巨大的液态岩浆房。但一些火成岩石学家强烈质疑这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