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理学 >>> 血液生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血液生理学相关记录124条 . 查询时间(4.161 秒)
2022年6月2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石莉红研究员、周家喜研究员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员、暨南大学兰雨研究员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an immune-prone population in erythroid prec...
造血干细胞(HSC)是体内造血系统维持的关键,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理适应性,如高水平的蛋白质合成率。然而,这种适应性相关的机制及影响仍有待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揭示人造血干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题为: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vulnerability to ferroptosis。
2022年10月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李志强教授牵头负责,联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50多位著名专家和主任组建专家组撰写《孕产妇红细胞特殊血型抗原-抗体监测与输血管理专家共识》,已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正式见刊发表。
2022年8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付斌与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明耀、吴宇轩团队合作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CRISPR/Cas9介导的BCL11A增强子基因编辑治疗儿童β0/β0输注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在Nature Medicine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其题为“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of the BCL11A Enhancer f...
陈利民,1967年2月出生, 泸州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本科、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硕士,多伦多大学博士,研究员,“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入选“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健委领军人才”等称号。现任医科院输血所输血传播疾病平台主任。四川省输血传播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输血传播疾病的基础及转化研究、输血传播病原体的...
2022年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俊岭教授团队樊雪梅副研究员等在Blood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LDHA to Induce EEF2 Release Enhances Thrombocytopoiesis的文章。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乳酸脱氢酶A(LDHA)在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靶向LDHA与真核翻译延伸因子2(eEF2)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血小板...
当人们受伤时,血凝块自然形成以止血。但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而言,这样的血凝块(血栓)可能会导致中风或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While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re by far the most numerous cells in the brain, many other types of cells play important roles. Among those are cerebrovascular cells, which form the blood vessels that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血液与免疫细胞再生研究组旨在结合体内诱导谱系重编程、体外诱导干细胞分化、造血骨髓微环境原位重建等多途径探索血液及免疫细胞再生与生理功能重建。现因科研工作需要,拟招聘博士后2-3名。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生物学特征,既可以维持其自身在造血组织中的恒定数量,同时又能向红系、粒系、巨核系和淋巴系等多种血细胞分化 (1, 2)。众所周知,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临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 (3), 然而,造血干细胞来源不足却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因此,如何模拟体内造血干细胞扩增并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程临钊教授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在体外生产红细胞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红细胞紧缺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据介绍,科研人员首次建立了人外周血来源的红系祖细胞体外大量扩增和高效脱核的培养体系,并利用小鼠输血模型验证了该体系所产生红细胞的功能。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分子治疗》(MolecularTherapy)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王金勇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合作,在造血干细胞稳态调控领域研究取得突破。该研究发现,转录因子Nupr1通过p53信号通路调控造血干细胞(HSC)休眠态和激活态的转换,敲除Nupr1的HSC更多处于增殖期并具备更强的移植竞争优势,这一发现揭示了HSC稳态调控的新机制。
英国《通讯·化学》杂志近日发表一项最新的血液分析技术,美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将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 FT-IR)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全新模型,进而报告了一种能从11种动物血液中区分人类血液的非破坏性技术。这项技术可用于快速确定犯罪现场发现的血迹是否来自人类。血迹是获得DNA证据的一个最主要来源,但当前的血液检测一般会破坏样本和DNA证据。这些检测还会提供假阳性结果——在没有人...
据英国《自然·衰老》杂志30日发表的一项医学研究,欧洲科学家团队首次发现,血液中两种分子的水平或能预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未来的认知衰退和阿尔茨海默症痴呆的发展。这两种分子分别是在苏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经丝轻链(NfL)。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常规血液检查,“追踪”高危群体的阿尔茨海默症进展。目前,人类对阿尔茨海默症依然束手无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因“缺位”...
近日,我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吴家睿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12-羟基花生四烯酸(12-HETE)和2-哌啶酮(2-piperidone)适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尤其适合早期筛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