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 光子集成技术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光子集成技术相关记录674条 . 查询时间(0.923 秒)
赵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面向航空航天、医工交叉等领域,一直从事惯性稳定平台、量子精密测量与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为团队核心骨干,凭借自身的工程优势,将理论与工程相结合,重点开展了惯性稳定平台的总体设计、高精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平台总体性能验证等技术研究,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
叶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面向芯片集成光电子、芯片集成纳米制造以及量子传感等领域,一直从事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集成光子学、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等方面研究。已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在CLEO,Photonics West等知名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告6次,持有芯片集成光电子方向WIPO/PCT国际专利一份(授权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李光元课题组,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Ultrahigh-Q Metasurface Transparency Band Induced by Collective-Collective Coupling的研究成果,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二维材料的范德华集成为异质结的构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堆叠的二维材料之间的层间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许多物理特性,如可调谐的极化激元、增强的电输运特性、拓扑超导等。与二维范德华异质结相比,一维范德华异质结构(1D vdWHs)表现出进一步的径向约束,由此产生的量子约束效应促进了独特的物理性质。利用纳米管作为模板进行填充是合成1D vdWHs的有效方法。迄今为止,研究人员通过在纳米管一维空腔内填充材料...
2023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在光学频率梳单根梳齿的提取放大方面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discriminative amplification of a single frequency comb line为题,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基于dsp的多道单光子计数方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利用相关光子进行光辐射定标的方法
顾敏教授为澳大利亚物理学会会士 (1999),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03),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2004),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8), 国际电力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 (2015)。被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2006),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07)。
2023年10月25日,第四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大会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发展论坛在浙江温州成功开启。现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电子材料院与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开展联合产品发布会。深圳先进院材料所所长、电子材料院院长孙蓉,研究员于淑会、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军、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管理处副处长袁博、电子电路基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长柴颂刚、生益科技市场部项目...
电动汽车、智能电网、高速列车等新兴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度的电流传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电流传感器相比,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装置可以利用量子态操控技术来提高测量的精度。这些优势使得基于量子效应的电流传感器在各种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型化和片上光学系统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器件的多功能化和更大的数据存储容量。超表面是一种超薄平面人工亚波长结构,显示新颖的光学现象和强大的波前操纵能力。与单一功能或单一维度调控的超表面相比,具有多光学参量调控能力的超表面在高分辨率光学全息、亚衍射成像、偏振传感和矢量场生成等各种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优势。然而,在超表面的设计与应用中,由于缺乏普适的结构设计策略、有限的操作通道和信噪比低等问题,探索...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桂有珍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个分析时间同步误差对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win-field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TF-QKD)影响的理论模型。相关成果2023年9月20日以“Time-synchronization error in twin-?eld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杨青,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Email:yangqing@mail.xjtu.edu.cn.科研方向:微流控生物芯片;微/纳光子器件;高能束与物质作用机理;仿生微纳制造。
2023年8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完成集成测试,顺利下线。 储能技术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压缩空气储能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膨胀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具有负荷高、流量大、流动传热复杂、高效宽工况运行要求高等技...
2023年7月23日上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应邀到访南京工业大学,并做客IAM星火大讲堂。报告在丁家桥校区科技D楼1903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IAM学科带头人黄维,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同时提供线上参会通道。报告会由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陈永华教授主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