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光通信器件与系统技术 光电成像技术 显示技术 光存储与记录 全息技术和三维成像 光计算 自适应光学 光电信息处理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光信息技术相关记录141条 . 查询时间(1.302 秒)
传统的纳米孔测量方法主要是离子电流测量,但此方法无法在纳米尺度上直接实现离子传输路径可视化。与成熟的钙离子成像技术相比,纳米孔质子传输仍然缺乏有效成像手段。发展新的时空分辨技术解析质子传输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质子传输成像方法,提供了一项在光学空间分辨和毫秒时间分辨下可以同时捕获质子传输的路径和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工具。
碱性环境对于生命活动的维持至关重要,碱性组织中的炎症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在碱性组织中,膀胱炎可能会引发肾结石,而肠炎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是炎症的信号分子,其中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亚硝酸根(ONOO-)是这两类活性物质的主要组成成份。如何在活体中实现碱性环境中ROS和RNS的特异性检测,成为碱性组织炎症诊断...
邸江磊,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SAF联合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光学成像方法研究(2)数字全息技术(3)精密光学测量仪器设计研发。学术兼职:1.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理...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E200014278S),CCF YOCSEF广州 2017-2018主席,广州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光网络、光电信息处理、认知无线网络、物联网、计算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近5年主持省部级项目7项、厅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项目2项,863子课题1项,获得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5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计算机...
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现就职于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光电工程系,广东省可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市可见光通信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已发表学术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EI索引22篇;分别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信息安全A类刊物IEEE T-IFS, IEEE Photonics Journal、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以及I...
1991年毕业于湘潭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暨南大学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华南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工作。2000年获“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称号。现任光电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兵工光学专委会委员,核心期刊《光学技术》编委。
郑先创,男,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教授,纳米生物光子学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于南京大学材料与工程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于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5-2019年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加入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智能光学探针及其生物医学成像应用。代表性研究论文发表于 Nat. Biomed. Eng.、Nat. Commun.、A...
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后工作于解放军89801部队(西北核技术研究所),1988年工作于江西省上饶地区邮电局长途电信科,1993年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1998年获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台湾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多次赴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
雷亮,博士,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工学院,第六批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企事业委托横向项目6项,近年以第1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研究方向在光电工程、智能光电检测、机器视觉装备、光学成像系统、激光技术...
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图像集成系统的研究,涉足数字成像、医疗影像、X射线单分子和晶体成像。 不仅成功开发了新型的成像系统,超分辨率技术,还跟尖端商业显微镜厂商合作,实现了科研转化,将开发出来的图像处理算法运用到了商业产品当中。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适用于活细胞四维(三维空间+时间)观察的多模式超分辨率显微技术和便携式生物医疗仪器。
方勇,1980年生,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6月至今,于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从事成像与显示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新型显示与成像技术、光电探测及应用等交叉学科领域。已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先后主持中航华东光电“液晶显示模组的色域映射技术”等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参与国家863项目“新型三维显示...
李念强,男,1985年10月生,现任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9.01–至今),光电信息系主任、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微波光子学及光载无线通信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激光混沌保密通信与高速物理随机数发生器等方面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8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50篇(其中1篇Optics Letters论文被物理ESI高被引...
研究方向:(一)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 , 量子密码与光通信技术;(二)前沿学科发展战略与政策咨询;主讲课程:《光学前沿》、《量子网络与信息安全》。
孙鸣捷教授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光电工程系主任。孙鸣捷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光电成像技术,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SCI检索论文20余篇,其中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并被“麻省理工技术评论”重点报道为相关领域里程碑成果,有潜力改变未来成像系统的工作模式。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
1958年1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物理专业,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6月 获博士学位。自1985年在南开大学任教以来,在科研工作中主要从事光学和光电子学及等离子体辉光放电机理的研究,对光学测量,数字图象信息处理等做过系统的研究。近年来从事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光伏器件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10篇。获发明专利1项。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8...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