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纺织科学技术 >>> 纺织材料 >>>
搜索结果: 241-255 共查到纺织材料相关记录1416条 . 查询时间(0.803 秒)
近日,我校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俞建勇院士及丁彬教授带领的纳米纤维研究团队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高分子网状纤维材料的新型加工技术——“静电喷网”。该研究以《静电喷网法制备高性能二维自组装纳米网络结构材料》(Direct Electronetting of High-Performance MembranesBased on Self-Assembled 2D Nanoarch...
前处理对锦纶化学镀银的影响     锦纶  前处理  除油  粗化  敏化  活化       2019/6/14
为探索锦纶化学镀银前处理的最优工艺条件,试验采用钯催化化学镀银的方法,按除油、粗化、敏化、活化顺序逐步处理锦纶纤维,着重探讨锦纶化学镀银前处理工艺中每一步的最佳温度、质量分数和时间,最后对前处理纤维和镀银纤维进行测试和表征。研究表明,最佳前处理工艺条件为除油:温度为40 ℃、质量分数为60 %乙醇溶液和时间为90 min;粗化:温度为40℃、质量分数为15 %盐酸溶液和时间为90min;敏化:温度...
为开发柔性传感器用高性能导电纱,文采用包缠工艺将不锈钢丝与桑蚕丝进行包覆制备了8种不锈钢丝/桑蚕丝复合导电纱,研究了芯纱、外包纱规格对复合导电纱的表观形态结构、力学性能和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测量定速拉伸过程中电阻的变化分析其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在制备的8种复合导电纱中,直径为0.035 mm不锈钢丝与88.9 dtex桑蚕丝包覆得到的复合导电纱条干均匀度最好,复合导电纱的断裂强度较好,表面摩...
研究了不同梳棉机产量下锡林齿深对涤纶纱质量的影响问题。分别采用两种齿深的锡林针布,各自在梳棉机两种出条速度条件下进行梳理对比试验,并采用同样的后序工艺纺制成纱,对纱线条干、强力和毛羽指标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锡林针布齿深对纱线质量是有影响的,总体上认为0.4 mm齿深更加有利于纱线条干和强力指标的改善,而浅齿(0.3 mm)对毛羽指标比较有利;器材的选配对成纱各方面指标的影响可能会有差异,这时需...
针对高强防护手套编织工艺难度大、纱纱易产生芯纱裸露、影响织物强力和耐磨等问题,对高强防护手套的原料选择、包覆、编织和涂覆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包覆纱的受力分析及牵伸比、超喂、张力控制对包覆纱成纱质量的影响,研究了手套编织的关键工艺技术以及生态环保的超涂覆工艺技术。通过对包覆工艺参数的优化,采用手指部位的加固编织技术,以及对编织成形的手套进行双疏整理,赋予了高强防护手套良好地耐磨、防切割、超双疏性...
为进一步研究膜材的松弛性能,对PVC膜材的反复应力松弛性能进行了测试,并讨论了初始松弛应力、松弛次数、单次松弛时间对残余应力、反复应力松弛率和反复应力松弛速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残余应力随松弛次数和初始松弛应力的增加而增加,随单次松弛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反复应力松弛率随初始松弛应力和单次松弛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松弛次数增加而降低;反复应力松弛速率随单次松弛时间和松弛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初始松弛应力...
为制备一种新型处理污水的过滤布,采用浸渍法将活性炭和分散剂1788型PVA以及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按比例混合并均匀涂覆在黏胶非织造布上从而制备了黏胶活性炭非织造过滤布(VCACF),并对此多层复合材料顶破性能,金属离子过滤以及染料过滤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1788型PVA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增加,VCACF的透气性先增加后减小,在1788型PVA、十二硫酸烷基钠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
为研究淀粉在低温时的上浆效果,采用粗纱试验法对玉米淀粉、氧化淀粉、SPR淀粉和A115淀粉浆液在不同温度下(90、70、50℃)的黏附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4种淀粉对粗纱的黏附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玉米淀粉的黏附力最大,SPR淀粉和A115淀粉在低温时的黏附力好,适宜低温上浆。上述结论可为低温上浆的可行性提供重要参考。
利用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聚氨酯(PAN/PU)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热处理复合纳米纤维膜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增强聚氨酯基(PANNFs/PU)复合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PAN/PU复合纳米纤维膜热处理前后的形貌结构,采用多功能拉伸仪测试纤维膜热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分析发现,PANNFs/PU复合膜力学性能受混纺溶液中占比多的一方影响,当混纺溶液中PAN和PU质量比为4∶6时,得到的P...
为弥补单一结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在性能方面的不足,研究正交准正交复合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高强涤纶长丝为原料,分别织造四层正交和准正交三维机织结构作为预制件,依据均衡对称准则设计4种复合结构,选用双酚A环氧乙烯基脂为基体,制备正交、准正交及复合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并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经向拉伸和弯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准正交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经向拉伸和弯曲性能均优于正交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在复...
以玄武岩纤维、碳纤维为原料,设计出5种不同混杂比的三维正交织物,利用真空辅助成型工艺制备了乙烯基酯树脂基混杂复合材料,对其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重点分析玄武岩纤维在织物中所占比例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纤维总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混杂织物中玄武岩纤维所占比例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拉伸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弹性模量逐渐减小,经向整体拉伸性能优于纬向。纤维的混杂比及其性...
近日,我校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俞建勇院士和丁彬研究员带领的纳米纤维研究团队在可穿戴发电织物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应用于智能可穿戴的高柔软、可呼吸、可裁剪和可洗涤发电织物》(Highly flexible, breathable, tailorable and washable power generation fabrics for wearable electronics, Nano E...
云纹纱颜色渐变,对应的布面颜色难以直观预测,需要通过打小样来预测布面效果,但这种方式耗时、费力、增加成本。为解决此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应用真实云纹纱图像的针织物外观模拟方法,可以快速、直观、准确地预测云纹纱织物的布面颜色。首先利用图像分割、形态学开运算和闭运算等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云纹纱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原始纱线图像主体部分;然后利用改进的Peirce线圈模型,将真实云纹纱线纹理映射至线圈的几何模...
织物悬垂性和弯曲性的测试是纺织品检测的重要内容,目前这2种性能是分开进行的。针对此现状,以13块常见织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其弯曲性和悬垂性指标——抗弯刚度和悬垂系数,然后用自行设计的倒Ω法进行测试,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提取了水滴高宽比和下垂纵横比等特征参数。经过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作为尝试提出的倒Ω法可同时用来检测织物弯曲性和悬垂性,所提取的指标与抗弯刚度和悬垂系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