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医学生物化学相关记录81条 . 查询时间(3.322 秒)
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抗生素耐药性一直是医院和卫生保健机构面临的大问题。最近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会以与现有抗生素完全不同的方式对抗耐药细菌。这一发现可能导致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从而克服某些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09年9月27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
王丽,女,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真菌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真菌的分子分类及系统发生、快速鉴定诊断、致病机制、耐药机制及次级代谢产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项,吉林省科技厅重点发展计划 2项,吉林省环保局科技项目 1项,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
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业委员会、壳寡糖与人类未来健康工程执委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壳寡糖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壳寡糖与人类健康高端论坛暨中国第一届壳寡糖保健节”在大连召开。论坛主旨为“普及壳寡糖知识,建立自我健康观念,提升疾病预防意识,促进国民健康,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干细胞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角膜上皮干细胞是维持角膜上皮动态稳定以及上皮损伤修复的细胞来源。角膜上皮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严重眼表面疾病的治疗以及角膜组织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干细胞缺乏特异性的表面标记物,影响了干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近日,医学院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核浆双向转运受体蛋白 Importin 13 可以作为角膜上皮干细胞的一个标志物...
硒是一种对生命来说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太多或太少都会致命。在7月17日的《科学》杂志上,美国耶鲁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其在人体内控制代谢的分子机制。
7月11日,973计划重大项目“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在重庆医科大学正式启动。抑郁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该项目从基础研究角度和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入手,进行与神经有关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学的研究,希望找出受环境影响的抑郁症发病规律和影响机制,为降低发病率和有效治疗提供科学基础。项目应用神经科学的基本方法,探讨神经科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的发病规律...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公布2009年上半年开放课题评审结果。经评审,决定对下列开放课题给予2年10万元的支持:
6月17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合主办的“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生物医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李文达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两所大学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6名教授分别就生物医学的前沿研究作了特邀报告。近80名师生出席了论坛活动。
近日,日本大阪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与阿尔茨海默氏病有关系的新蛋白质,通过检测人体内这种蛋白质量的变化,可以在早期确诊阿尔茨海默氏病,从而为治疗这种疑难病找到了一条捷径。
鹿血活性肽项目中试成功     鹿血活性肽  项目       2009/6/10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自身技术为依托,与抚顺市九九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具有降血压功能的鹿血肽,经过2年的科研攻关实验,成功开发出制备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的鹿血肽新技术,经动物实验证明利用该技术生成的鹿血肽对高血压大鼠具有降血压功能而不影响正常血压大鼠的血压,是非常理想的辅助降血压保健品原料。6月8日,鹿血肽中试放大项目完成,稳定生产具有降血压功能的鹿血肽12公斤。
风湿病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ARTHRITIS & RHEUMATISM在2009年4月发表了健康所临床课题组沈南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首次阐明了miRNA作为负反馈调节分子在狼疮关键致病通路中起了重要作用。ARTHRITIS & RHEUMATISM同期发表了著名自身免疫病学权威Edward K. L. Chan教授撰写的特约评论,他评述这项工作揭示了miRNA参与狼疮发病的新机制,为今...
任何曾在擦破的膝盖上感受到过氧化氢“冒泡”的刺痛的家伙都会对这种化合物的消毒本领念念不忘。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过氧化氢的功能远非杀死微生物般简单——它还有“要求增援”,召唤抗菌细胞大军赶赴伤口的功效。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数千年前,曾记载着腓尼基人来到地中海撒丁岛上出现了神秘而可怕的死亡,他们死亡时唯一相同的是面部均表现出强迫的笑容。这正是古代沿海商人研制的“死亡微笑”毒药。目前,科学家已成功破解出这种毒药的具体成份,它并不是什么有毒气体,而是基于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的毒液制成,他们认为这种植物毒液现在可以派上大用场,它并不再是古代可怕的致命毒药,它可用于制造一种抗皱美容产品,让人们脸上的皱纹逐渐减少...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俞强课题组和上海有机所马大为实验室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JCB)上联合发表了题为Cyclodepsipeptide toxin promotes the degradation of HSP90 client proteins through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的论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