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药理学 >>> 分子药理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分子药理学相关记录163条 . 查询时间(1.839 秒)
杜荣辉,研究方向:1.分子药理学;2.代谢与疾病发生。1998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药学学士学位, 2005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药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负责《药理学》教学,共同主讲《医学机能学实验》。2008年曾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研修计划资助。主持(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相关中央高校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
吴繁荣,男,1981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2003年从安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研究方向为分子药理学、药物流行病学。为《药事管理学》省级精品课程、《药物流行病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主持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SIC1a对肝纤维化模型HSC活化和增殖的作用及机制(项目批准号:81100301)》,2009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鬼针草总黄酮(TFB)对HSC活化、凋亡的影...
近日,化学领域顶尖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胡友财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Enzymatic Intermolecular Hetero-Diels−Alder Reaction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ropolonic Sesquiterpenes...
国际权威期刊《免疫》(Immunity)于2019年8月27 日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胡卓伟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恢复泛素编辑酶A20的酶活性,通过促进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C/EBP)的降解,抑制肺纤维化。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应用医学研究中心6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发现了在酒精性肝炎患者身上导致肝功能衰竭的分子机制,这有助于开发治疗酒精性肝炎的新药物。
王莉,女,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毕业,博士后工作完成于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在英国Solford大学双语授课培训班结业。2014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访英国。于2015年接受韩国首尔大学Uhtaek Oh院士邀请到其药学院研究室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血管疾病的分子药理学研究,铁代谢神经生物学、抗癌药...
邢晓为,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室负责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浙江省自然基金省外评审专家,《遗传》杂志审稿员,《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常务编委。1994年6月毕业于青海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9年7月,在青海省地方病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工作;1999年8月至2004年7月在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从事基因克隆与...
赵培亮,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于微管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靶点的计算机辅助抗癌药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主要获奖情况:“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州市科信局,2012;新型Strobilurins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1;新型Strobilurins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段晓品,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年在河北大学药学院获取学士学位,2013年以沈阳药科大学与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的方式获博士学位,之后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9月正式入职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肿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耐药和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化疗/基因治疗/光动力治疗/免疫治疗等)。目前在国际知名...
科学家首次以一种特定分子作为目标,该分子作用于单一类型的神经元连接,从而调节大脑功能,恢复了大脑自我连接的能力。前不久,美国塔夫斯大学医学院与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共同发现,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对于大脑功能的成熟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可用于恢复老年人大脑的可塑性。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这是科学家首次以一种特定分子作为目标,该分子作用于单一类型的神经元连接,从而调节大脑功能,恢复了大脑自我连接的能力...
贾景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科主席,中药学院中药资源学教研室主任,沈阳药科大学中韩分子生药学研究室主任。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市级等科研课题30余项。
张宏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神经修复与再生;2.分子药理学;3.生物材料学。
林灼锋,教授,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了FGF21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先后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浙江省151人才、温州市580海外精英人才计划(温州市特聘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黄志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研究员,浙江省“151”高层次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才,温州市“551”高层次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温州市十大杰出青年。长期围绕生长因子蛋白药物结构与功能开展系统性创新研究工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