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精神病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精神病学相关记录1239条 . 查询时间(1.487 秒)
2022年5月30日,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10位科技工作者入选,并将作为上海地区候选人参加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赵敏教授作为唯一的女性、唯一的临床医学专家榜上有名。赵敏同志在推动中国物质成瘾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系列认知以及社会功能的损伤。近期的研究发现,阴性症状(即动机缺乏、快感缺失、社会退缩、言语缺乏和情感淡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以及功能结果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现今的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改善阴性症状的效果甚微。近年的研究表明,阴性症状不仅仅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未来有发展成精神疾病的风险人群中,阴性症状类似的行为也同时被发现存在于一...
精神分裂症是复杂的脑神经发育障碍。患者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显著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及思维过程。目前,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是否出现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而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最终功能结局主要受到阴性症状的影响,例如快感缺失、动机缺乏、表达缺损等。过往研究在考察阴性症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时,仅将阴性症状作为一个总的概念维度纳入分析,而阴性症状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阴性症状的两因素模型即动...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教授冯建峰、程炜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全生命历程肥胖与新发痴呆风险的关系。这项32万余人的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发现,过低的出生体重、童年与成年较胖的体型将显著增加痴呆风险。5月10日,相关研究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发表。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部主管的中文双月刊。1958年创刊。主要刊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相关论文。目前是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IM/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22年4月16日,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在西安止园饭店召开。
“中国精神障碍队列研究”是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室主任黄悦勤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全国17家合作单位、45家协作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项目。科技部于2017年7月立项,为期5年,资助经费1368万元。该项目针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等三类常见、多发、重大的精神障碍,以 2013 年“十二五” 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ina Mental Health Surv...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落地实施《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与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于2022年4月1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老年痴呆的社区康复与预防模式研究”项目启动座谈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王华丽教授、吕晓珍副研究员、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雯研究员,社区康复指导部李传旭副主任...
遗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是什么?近日,涉及数十万参与者的两项大规模遗传研究同时在《自然》杂志上发布了结果,共同指出精神分裂症是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处)的交流中断,并说明了遗传变异如何影响神经发育,造成其发育障碍的风险。
2022年4月2日是第十五个世界孤独症日,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数字点亮星图,有爱不孤独”暨2022年世界孤独症日数字医疗展望峰会在宋庆龄基金会成功举行。
2022年3月30-31日,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西太平洋地区(以下简称“西太区”)成员国咨询会在线召开,会议主题是“为了西太区精神卫生的未来”。来自WHO西太区37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部长、官员和专家等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讨论西太区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转变对大众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对未来新型工作方式的挑战,以及研讨西太区2022-2030年精神卫生行动框架草案等有关内容。
2022年3月28日,《自然—医学》发表了两篇关于大规模癌症患者的精神健康研究论文。其中,一项研究发现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癌症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并且与其他癌症患者相比有更高的自我伤害风险。第二篇论文发现,癌症患者死于自杀的风险接近一般人群的2倍。这些发现是基于迄今对主要成人癌症中精神疾病和自我伤害事件总负担的最大人群分析。
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WHO报告,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青春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加,复发率高。目前,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机制尚不明确,而现有抗抑郁药物存在起效慢、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等问题。因此,对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快速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抑郁症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在黑夜中流动的情绪,黄色和橙色是快乐的心情,绿色是伤心,然后白色像是虚无和空洞吧,我的情绪比较少,并且它们很容易被吸入虚空,就这样消失了。”在日前由世纪朵云携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主办的“拥抱被忽略的情绪皱褶——心理健康科普艺术展”上,一位患抑郁症的15岁女孩在她以绿、黄、白3个漩涡状图案占据画面中心,画面背景由密集的杂草状斜线组成的画作边上,这样注着图说。
近日,依托“上海智慧心理评估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由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凝动万生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特定恐惧心理康复训练软件》,正式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基于VR(虚拟现实)设备的特定恐惧心理康复训练软件,也是全球首个适用于特定恐惧症(恐高症)的医疗器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