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相关记录132条 . 查询时间(0.073 秒)
在陕西渭北旱塬冬小麦产区麦收后对提前深耕一次深施肥料的肥水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收后在7月15日、8月15日、9月15日结合深耕把小麦所需肥料一次深施20 cm土层下,比播种时深耕一次浅施6 cm土层下、分二次施和分三次施明显提高了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麦收后土壤NO3--N的积累量和水分贮存量。同时还发现,NO3--N含量分布呈 y=a-b·logx对数曲线模型,这可能...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不仅地表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而且黄土层厚度变化也很大,导致地震勘探效果较差。该区重力和CEMP勘探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能否消除巨厚黄土层和地形起伏对重力异常的影响,以及减小或压制地形和随机噪声对CEMP资料的静态位移影响。对此提出了一套针对黄土覆盖区的重力异常校正方法和压制黄土塬区CEMP静态位移的方法,通过在该区进行CEMP和高精度重力资料综合处理解释及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勘...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黄土塬区冬小麦不同时段单元(生育期、月、日、时)的蒸散特征,并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和气温、降水等因子对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年份,各生育期内冬小麦的日蒸散量:孕穗抽穗期﹥开花期﹥起身期﹥拔节期﹥灌浆期﹥返青期﹥成熟期﹥越冬期;生长前期蒸散受温度影响较大,中期受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后期土壤水分成为蒸散的限制因子,灌浆期内冬小麦日均蒸散量因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而...
水分是限制旱地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是增加旱地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001~2003年在渭北旱塬粉砂壤土上的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不仅增加雨水入渗,提高上层土壤含水量,而且促进水分向下运输。在覆盖第二年小麦产量较常规种植显著增加,同时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快增加的趋势。夏季休闲期种植填闲作物将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水分...
陕西商洛陈塬遗址发掘结束          2007/12/17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位于陕西南部商洛的一处典型西周村落遗址——陈塬遗址日前全部发掘清理完毕。该遗址为西周时期的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类型,对于研究该地区与江汉平原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据负责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队队长杨亚长介绍,陕西省在西周文化研究中,先后已发掘出西周都邑和各诸侯封国所在地遗址,但一般民居村落的遗址还一直没有发掘过,这次的发现在陕西省尚...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10龄苹果园>刺槐幼林>高产农田>20年撂荒地>5龄苹果园>裸地。10龄苹果园剖面剩余含水率分布接近高产农田,而15龄苹果园土壤剩余含水率低于高产农田,说明10龄到15龄苹果树耗...
为了探讨旱地有效蓄水保墒对冬小麦的综合效应,从1998~2000年在渭北旱原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进行实验研究。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在生长期采用渗水地膜、秸秆、常规地膜及不同覆盖技术,均有显著增产效果,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除常规地膜覆盖外),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提高土壤温度,降低昼夜温差,避免降雨直接冲击地面,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与常规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比较,渗水地膜覆盖冬...
摘要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土塬区小麦地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CO2通量日变化与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密切相关。(2)小麦各生育期CO2的平均日收支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孕穗期>返青期>起身期>抽穗期>成熟期>灌浆期>出苗分蘖期>越冬期。(3)白昼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在出苗分蘖期、起身期、成熟期几乎不相关,在灌浆期低度相关,在其他生育期内都达到了显著相关。CO2通量...
对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第22年度的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旱地施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测定年份冬小麦的耗水深度受播种前雨季降雨入渗深度的影响位于地下200 cm左右。长期施肥单施磷肥处理,播种期土壤有效贮水量与不施肥的对照接近,而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均显著低于对照;在施P2O5 90 kg/hm2配施氮肥或施N 90 kg/hm2配施磷肥,随着施氮量或施磷量从0增加到18...
摘要采用适当的农艺措施来影响根系生长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节水农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田间试验研 究了旱作冬小麦‘长武135’(Triticum aestivum cv. Changwu135)返青期切断部分侧生根对根冠比、水分利用 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与不断根处理相比,冬小麦切断部分侧根后,极显著地减少了表层的根量,花期时断根和不 断根小麦在0~20 cm 土层根量分别249.70和07.5...
摘要本文系根据1981—1982年,作者在陕西省蒲城县建立了33个试验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整个生活期的耗水量界于303—476mm之间,每亩产量约为45—333公斤,水分利用效率为0.38—1.15。说明了小麦产量与耗水量或水分利用效率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这又和小麦早春再生长以前的幼苗生长率之间成正相关。在非灌溉条件下,小麦的生长与产量显著地依赖于雨季保存在根层的土壤有效水。为了在不同...
在EPIC模型介绍和模拟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EPIC模型对黄土高原旱塬地冬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中期(12a)和长期(30a)评价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12a实时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随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也表现为剧烈波动性和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2)在30a模拟气象条件下的模拟...
对黄土旱塬定位施肥20年后土壤中不同磷素形态在土层中的空间分布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磷水平上,磷素在土壤表层发生累积。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表层的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逐渐增加;而在下层土壤中虽有微量增加,但增幅不明显。说明长期合理施用磷肥可显著扩大土壤中的有效磷库。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土壤表层中无机磷以Ca–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80 % 以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无机磷组分Ca2–P...
黄土高原旱塬土层深厚,地下水一般不参与土壤水分的垂直交换,农田水分循环模式是土壤-植物-大气类型。近几十年来,由于黄土区旱作农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循环出现新的特点。以农田长期定位试验资料为基础对这一新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旱作农田生产力提高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表现在土壤水分利用层加深、降雨入渗深度减少和土壤干燥化
应用GIS技术,对专题图件进行叠加处理后,将西坡村土地归并划分为39个生产力单元,并利用修正后的生产力指数(PI)模型和投入产出方法得出其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通过比较后得到总的趋势是生产力指数(PI)值高的地块其现实生产力也高;反之,生产力指数(PI)值低的地块其现实生产力也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6563。同时,二者均呈现出塬面较高,坡面较低的规律。在塬面上高值地块靠近农村居民点,地面平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