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调查与监测 >>>
搜索结果: 1-8 共查到海洋调查与监测相关记录8条 . 查询时间(1.692 秒)
江月松,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物理电子学学科责任教授(学科带头人)。现北航退休后任闽南理工学院教授,任闽南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张耀光,男,1934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顾问。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四年本科毕业。
当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距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0海里的普里兹湾海域布放一套锚系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大洋开展潜标观测,将有助于为全球气候变化寻找依据。这套潜标系统携带着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温深仪、沉积物捕获器等观测及辅助设备,将对这一海域的海流、温度等进行连续2个多月的观测和取样,预计于2010年2月“雪龙”号再次行驶至这一海域时回收。
由著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领衔的“海底观测组网技术的试验与初步应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月23日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有关专家评价说:“这实现了中国海底观测系统建设零的突破。”
由国际Argo科学组(AST)、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日前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102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区域到全球尺度的海洋热盐平衡”、“浮标新技术”等五个专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欧洲航天局3月20日宣布,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Goce)自3月17日发射后卫星控制系统运行良好,从3月20日零时开始,卫星进行了模式转换,所有科学仪器进入试运行阶段。
北京时间2008年8月26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浮游生物可以被认为是低级生物,但是科学家依据浮游生物的水中漂流特性研制的电子装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海洋环境。 目前,意大利研究人员正在设计一种“智能浮游生物”,可携带传感器和利用闪光沟通的通信装置。它们可以成群的被释放到大海中,以在海洋中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这种装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智能灰尘”,智能灰尘可用于监控陆地环境,并向...
北京时间2008年8月13日消息,据《泰晤士报》报道,科学家让海象携带探测器到达人类以前从没触及的地方,正在揭开冰冷的南极水域最深处的秘密。 科学家利用海象出色的潜水能力,从南极海岸线和远海下方收集数据。这种动物可下潜入6500英尺,因此可以揭开这一海域的最大的秘密。来自英国南极调查局(BAS)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将小型传感器粘在大约80只海象身上,然后追踪它们。英国南极调查局的海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