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化学相关记录53条 . 查询时间(1.037 秒)
2024年4月19日至21日,“NPB天然产物前沿学术交流会(第一届)暨编委会议”在云南丽江召开。本次会议主题“天然产物研究前沿与创新”,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就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天然产物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天然产物的发现新策略与新方法研究,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合成与功能研究,创新天然药物研发,智能化时代天然产物创新研究的方向探索等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进行广泛的交流。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rchitecture of symbiotic dinoflagellate photosystem I–light-harvesting supercomplex in Symbiodinium”的研究论文。张玉忠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高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
2023年11月13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植保楼2060A举办“致远名家讲堂”第六讲,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副校(院)长孔照胜研究员主讲。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助理刘俊教授主持。
研究发现,在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ethephon)共同作用下,这两种植保素的积累水平及其关键酶基因feruloyl-CoA 6’-hydroxylase 1(NaF6’H1)的转录水平会急剧高水平的被诱导,而单独MeJA或者ethephon处理一点也不能诱导它们的积累,表明茉莉酸和乙烯通过协同方式调控scopoletin和scopolin的合成。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玉荣研究组率先实现了结构新颖的三尖杉生物碱(-)-Cephalotine A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该天然产物在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蔡祥海等人分离报道。针对结构复杂性,杨玉荣等人大胆设计新颖的合成策略,利用Carreria不对称Ir/amine 双元催化构建两个连续的叔碳手性中心,随后将Chang等人最近发现的三价Ir催化的碳氢胺化反应成功运用到三尖杉碱的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田利金研究组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和瞬态吸收光谱等技术对海洋中心纲硅藻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中共存的两种天线复合体(FCP-B/C二聚体和FCP-A四聚体)进行了功能表征。研究人员从硅藻中分离纯化出FCP-A四聚体和FCP-B/C二聚体,利用吸收光谱和稳态荧光光谱发现两种复合体的光谱性质差异较大,证实了两种天线蛋白的功能大不相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表征...
2023年8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了第九期资源植物品质分析高级培训班。来自全国近30家研究院所和高校的1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迟伟研究组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叶绿体羰基清除蛋白,并探讨了其调控高等植物光适应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反向遗传学分离到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蛋白HLT1,该蛋白含有NADPH结合域和保守的羰基还原酶结构域。在水稻和拟南芥中敲除HLT1基因导致叶片内积累大量的4-羟基壬烯醛(HNE),且HNE修饰蛋白含量也大幅提高。突变体表现出明显的高光敏感表型,且生长迟滞、...
2023年8月2-6日,由欧洲植物化学会、亚洲植物化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协办的第七届医药与食品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学术研讨会(7-ISPMF)在北京举行。大会围绕医药与植物化学物质这一主题开展主旨报告、分论坛、研究生论坛等129场全英报告。共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630位代表、学者和研究生参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石雷研究组通过绘制杂薰衣草(Lavandula × intermedia)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综合解读了杂薰衣草的两套亚基因组(LX-LA和LX-LL)特征,从全基因组层面证明了其为狭叶薰衣草(L. angustifolia)和宽叶薰衣草(L. latifolia)的杂交种。通过分析杂薰衣草两套亚基因组及亲本基因组,发现全基因组复制和转座子插入促使狭叶薰衣草和宽叶薰衣草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田利金研究组基于前期对于类囊体腔酸化的研究,推测可能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弱酸抑制了光合作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首先通过使用叶绿体呼吸突变体ptox2、nda2和ATP水解突变体FUD50,黑暗条件下添加弱酸发现可以致其类囊体腔酸化,分别排除了黑暗中类囊体腔的酸化是由叶绿体呼吸和ATP水解导致的论断。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类囊体腔内的酸化程度与无氧...
中科院植物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热融湖塘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带调查,结合室内光照和微生物降解实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热融湖塘DOM微生物降解对光照的响应机制。研究人员发现,DOM含量高的热融湖塘中光照对DOM微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强。并且,光照对DOM微生物降解的促进效应主要由光照产生的芳香类化合物驱动:光照产生的不饱和、芳香类化合物越多,对...
2023年3月28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正式发布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李德铢研究员、许建初研究员再次入选该榜单。该榜单自2015年发布以来,孙汉董、李德铢已经连续七次入选,许建初连续三次入选。
萜类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天然产物。一些萜类化合物(如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另一些(如单萜、二萜植保素等)则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作用。很多萜类化合物还是重要的药用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等)。在这些化合物的合成途径中,其链长受到不同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决定。异戊烯基转移酶中的法尼基二磷酸合酶(FPPS)在细胞质中产物C15的代谢中间产物FPP,用于合成倍半萜(如青...
赵云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有活化石树种(银杏、珙桐等)的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时空情景下。利用BT/IT融合技术和生态基因组大数据,构建银杏基因库,研究种群调节机制的进化成因和遗传基础,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性进化、性别决定和性二态性的进化、次生代谢进化,精准指导孑遗/濒危树种和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