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球内部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内部物理学相关记录101条 . 查询时间(1.181 秒)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怀玮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技术创新,建立了用电导率突变在高温高压富水条件下原位确定岩石熔融温度的方法,为解决关于地球俯冲带熔融条件的争议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rmination of the H2O-Saturated Solidus of Albite b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Geo...
地震波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走时数据的全球层析成像的结果已经获得了全球尺度的认识,其中最为显著的地震波速度结构是在非洲和太平洋板块下方的两个大尺度低速区。随着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和并行算法的发展,复杂介质地震波谱元法数值模拟快速发展。新一代基于地震波波形的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波形层析成像得到了更加清晰、趋于统一的大尺度地幔结构(几百公里到千公里)。虽然更高分辨率(数公里到百公里)的小尺度结...
地球内部广泛存在地震各向异性,其中地壳与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尤为显著(Crampin and Peacock, 2008;Silver, 1996),而有关地核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较为鲜见。地核各向异性对理解内核的生长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地球发电机”的演化模式。
远离板块边界的人类工业活动导致的诱发地震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过去的主流观点认为与水力压裂和注水行为相关的诱发地震的机理为潜在活动断层内部孔隙压力的升高导致的断层抗剪强度的降低(Guglielmi et al., 2015; Rubinstein and Mahani, 2015; Weingarten et al., 2015),比如美国中部大陆的诱发地震活动,但这种机制不适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应对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该原创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高压物理、高压化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结合地球超深部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探索重大地质事件中超深部过程控制地球表层演...
上地幔部分熔融控制着地球内部热演化、挥发份输送到大气圈的通量及地幔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属性等(Dasgupta et al., 2013)。碳在地球内部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存在于岩浆、流体和矿物晶格中等,与上地幔的熔融行为密切相关(Aiuppa et al., 2021)。固体地球深部的碳元素通过休眠或喷发期的火山脱气作用,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至地表的大气圈,从而控制着地球内部与表层系统的长时间...
徐彦,博士,教授 /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地球内部结构,震源机制,背景噪音。2018, 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台湾-菲律宾地区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澳大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周边发育多条俯冲带,形成了多板块俯冲系统,其内部的板块俯冲形态、软流圈速度场等与单板块俯冲系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导致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及特殊的岛弧火山演化。而目前对上述地质构造现象的解释缺少关键的地震学证据。近年来,中科院海洋所董冬冬研究组范建柯副研究员与日本东北大学赵大鹏教授合作,利用国际公开的地震学数据,对台湾-菲律宾地...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王文忠博士(2019年毕业,目前为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博士后)联合密西根州立大学刘嘉超博士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李明明教授,发现下地幔最大的低速异常体——位于非洲和太平洋板块底下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s),可能起源于地球早期岩浆海演化,相关成果以“Formation of large low shear ve...
2021年3月25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揭牌仪式暨首届内蒙古地球物理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赵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薛国强以及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李中军、总工程师沈存利、副总经理李伟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区内外80余家企事业单位、高等院...
地磁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起源于地球液态外核,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状态,同时环绕在地球周围,保护着地球宜居环境。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在认识地球深部动力机制、地表过程和环境、现代地磁场特征和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不同时空分布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是全面认识地磁场区域和全球变化特征的必要条件。近现代的卫星观测数据满足这一要求,但覆盖时间短。考古磁学可以把地磁场观测记录回溯至近几千年甚至全新...
New research led by Yingwei Fei of 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iors of super-Earths -- rocky exoplanets between 1.5 and 2 times the s...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黄海波副研究员、丘学林研究员,联合法国国家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的Frauke Klingelhoefer研究员,通过在西沙海域开展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和深部结构模拟,揭示了南海西北部陆缘地壳分段变形特点以及壳内韧性层对大陆伸展和破裂过程的控制作用,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
位于地幔过渡带上方的低速层结构是近20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对于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结构的探测(低速层的空间分布、厚度变化、低速异常值大小等)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是深部地幔结构、物性和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熔体分布以及俯冲板块在地球深部的归宿等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地区是全球最为典型的俯冲区域,这里板片的深部俯冲形态多样,...
地球大部分氮或源于内太阳系     地球    太阳系       2021/1/26
地球上的氮是从哪里来的?美国莱斯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氮的原始来源其实“近在眼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1日消息,铁陨石中氮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地球可能不仅从木星轨道以外的外太阳系收集氮,还从内太阳系原行星尘埃盘中收集氮。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氮是一种挥发性元素,像碳、氢和氧一样,使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成为可能。知道其来源不仅有助于研究内太阳系岩质行星如何形成,还为研究原行星盘的动力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