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化工传递过程”相关记录297条 . 查询时间(1.043 秒)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在转炉煤气全显热回收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方面获进展(图)
过程 分析 颗粒
2024/5/23
目前,国内外经汽化冷却烟道后的转炉煤气处置方式主要采用OG法和LT法工艺系统喷水/水雾的方式对转炉煤气进行降温和除尘,导致850℃以下的余热资源完全浪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效洁净燃烧课题团队提出了转炉煤气一次除尘全显热回收节能新技术,实现了转炉煤气显热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使得吨钢蒸汽产量翻番。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针对转炉煤气显热回收过程中的煤气爆炸问题以及锅炉积灰问题开展了研究。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铁基磷酸盐研究获进展(图)
过程工程 钠离子电池 铁基磷酸盐
2024/4/8
复合磷酸焦磷酸亚铁钠因其成本低、循环性能优异被视为一种颇具应用潜力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化工研究部研究员赵君梅团队通过激发惰性磷酸铁钠提升了铁基磷酸焦磷酸盐正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和能量密度。
合成气是以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为主要组分的气体,其来源广泛,可由煤、焦炭、有机废弃物等气化产生,也可由天然气和石脑油等轻质烃类制取,还可由重油经部分氧化法生产,既可用作化工原料,又是部分化工业的尾气。生物转化合成气主要由产乙酸菌通过Wood-Ljungdahl途径转化为醇类和其他附加值的生物产品。合成气发酵工艺生产乙醇和其他生物化学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微生物菌种、发酵策略、气液传质效率、反...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滴滤塔反应器(图)
生物氢烷 生物能源 过程
2024/1/9
生物氢烷转化可以将电转气技术与沼气工程相结合,在突破储氢限制、降低沼气提纯成本以及实现沼气CO2负碳利用方面颇有潜力。前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业生物燃气研究中心驯化获得了具有较高转化效率的氢烷转化微生物,并开发出原位生物氢烷转化和异位生物氢烷转化两种生产工艺。从运行效果来看,氢气的气液传质率低,仍是限制氢烷转化效率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在超快分幅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
成像 激光聚变过程 精细化测量
2023/11/9
202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超快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幅成像团队在皮秒分幅成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由缑永胜副研究员负责的时间放大分幅相机,成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神光-III原型装置上完成激光打靶实验,在国内首次获得了时间分辨率优于10 ps的激光内爆图像,为激光聚变过程精细化测量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现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分子(图)
丙酮酸 线粒体过程 调控分子
2023/10/29
2023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药科学研究中心(2800组群)朴海龙研究员等在核酸结合蛋白YBX1调控miRNA生物学合成促进肝癌转移机制研究(Cancer Comm.,2021)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现YBX1可定位于线粒体内外膜间隙(IMS),并与丙酮酸转运蛋白(MPC1/2)相互作用抑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而促进癌症转移的生物学现象,为癌症转移的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等开发出超细银钯纳米合金(图)
过程工程所 银钯纳米合金 电催化
2023/9/11
将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eCO2RR)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是解决气候问题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有力选择。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军团队与燕山大学教授王静,开发出超细银钯(AgPd)纳米合金,通过耦合它们边角原子丰富的优势和Ag/Pd原子组合效应调控eCO2RR中间产物吸附能力,实现高效eCO2RR转化生成一氧化碳(CO)。
藻胆体(phycobilisome,PBS)是蓝藻和红藻主要的捕光天线,位于类囊体膜基质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PBS通过内部色素团(bilins)将捕获的光能以极高的效率传递至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和光系统I(photosystemI,PSI)的反应中心以诱导光-化学能量的转化。虽然大多数光合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已通过体外纯化的方式得到了解析,但在细胞内的天...
近日,化药学院王进义教授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了题为“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filter paper-based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exogenous substances”的研究论文,化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国芮为第一作者,王进义教授和兰州兽医研究所独军政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