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环境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环境气象学相关记录1142条 . 查询时间(0.657 秒)
2022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酷暑,这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高温热浪事件对全球冰川消融产生了巨大影响。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乌源1号冰川”)是中国观测时间最长、观测最为连续的冰川。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持续观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记录了这次高温事件对中国冰川物质损失,揭示了高温热浪事件对山地冰川消...
近日,茂名石化全链条节水减排的案例,给人深刻启发。每逢大雨来临,各作业区把洁净雨水引流进入集水池,过滤处理后送到循环水系统作为补充水,前10个月回收利用雨水36.42万吨。巧借天机进行开源节流,在企业生产中大有可为。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家高技术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世界航天强国均研制火星大气模式为登陆选址、科学探测提供气象环境保障。然而,我国此前尚无自主研发的火星大气模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动力框架,拓展其应用领域到火星大气。在此基础上,引进并耦合了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物理过程,构建了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Global Open Planetary atmosph...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95周年之际,由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承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尺度气象学论坛于2023年8月9日至11日在宁夏银川市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业务单位和企业等350多名中尺度气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
2023年4月26日,由江西省生态学会推出的“赣鄱生态大讲堂”第二讲在江西省气象局开讲。讲堂邀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王让会做专题报告。王让会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为题,从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背景、生态气象学的基本特征、生态气象研究原理方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应用、生态气象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回顾了气象在生态领域取得的成就,全面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目标新要...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次季节-季节(S2S)预测团队负责人包庆研究员赴大连市气象局调研北极航道气象保障工作,参与交流专家包括大连气象台台长李燕正研高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宏利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杨静教授,大连海事大学简俊副教授、刘东昂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吴晓飞博士和中山大学李雪薇博士等。
2022年11月20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出席COP27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闭幕式。
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湾区滨海大气环境与气候背景站(简称“研究站”),由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共建,是南方科技大学获批的首个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站立足大湾区“双碳”政策及广东省应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需求,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海洋碳排放和海洋大气演化过程,开展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海陆源大气交互作用及海气交换等综合观测研究,旨在提高大湾区季风强降水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广...
2022年5月25日下午,全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行动——“减污降碳公益大讲堂”第三期直播活动开播,本次直播活动由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江苏省科协科普服务中心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碳达峰碳中和科创联盟共同承办。本次活动邀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兆忠为讲座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陈永梅主任开场致辞,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综合部张晨...
生态气象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1月19日在北京成立。生态气象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来自生态、环境与气象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业务服务单位,是我国从事生态气象研究的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学术组织。生态气象是研究大气变化(天气、气候、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与过程对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探讨生物可持续发展的大气变化与演变规律,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涉...
2022年5月14日,第二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旨在交流分享前沿技术,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筱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国际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论文。该论文题为“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hourly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介绍了城市化对中国小时极端降水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1月20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Global CCS Institute)联合举办了“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2021网络研讨会”。国内外约13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线上参与会议。本次网络会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机会,促进了国内外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互鉴。
2021年12月6日-7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的亚洲季风区可持续发展集成研究(Monsoon Asia Integrated Research for Sustainability,MAIRS)项目携手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研究项目(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Coordinated Regional Downscaling Ex...
记者10日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由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和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黄河上游河曲地区人工增雨作业》项目日前经专家评审,顺利通过验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