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211-22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13743条 . 查询时间(0.749 秒)
2022年8月17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验收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对陆态网络长春连续重力站改造和gPhone 048重力仪维修结果进行了验收。验收组成员由地震台网中心、湖北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吉林大学、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我站多位专家组成。
为促进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的交流,由长安大学/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安石油大学、《物探与化探》编辑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长安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承办的“2022年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原定于2022年08月19日-21日在西安召开线下会议,但受疫情影响改为202...
太阳风与火星相互作用是研究火星全球大气演化,深入理解火星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火星当前没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子磁场,太阳风直接与火星电离层相互作用形成全球性的感应磁层。如图1所示,太阳风携带行星际磁场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时,会产生火星感应磁层空腔结构。这一作用主要包括两个物理过程,一方面太阳风粒子受行星大气粒子的碰撞而减速,太阳风减速会使得行星际磁场在火星上游出现堆积和压缩。打个...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强震海啸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上。
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 led by Cornell is – more rigorously and systematically than ever before – evaluating if and how the stratosphere could be made just a little bit “brighter,” reflect...
基于临近空间浮空平台的风场探测技术一方面可为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和湍流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也可为浮空平台自身飞行提供风场数据保障。由于临近空间低气压特殊环境,地面风速计产品不能在临近空间正常工作。德国科学家曾研发了艇载超声波风速计,获得18km以下数据,但在20km以上平飞期间失效。目前国内外临近空间浮空平台测风主要采用GNSS测风技术。由于GNSS测量的平台飞行速度与大气真实风速之...
西太平洋板块的岩石圈在日本岛弧俯冲进入深部地幔。由俯冲回退造成的地幔对流驱动了大陆裂解,弧后盆地扩张以及边缘海的形成 (Martin, 2011)。然而,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共同俯冲作用 (图1)导致了复杂的岩浆活动和多种模式的地幔对流,因而使得对日本海张开机制的解释存在巨大争议 (Van Horne et al., 2017)。日本海形成之前的晚白垩世,日本列岛曾经是亚洲大陆东北边缘的一部...
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CE-5)着陆于月球风暴洋北部年轻的克里普(KREEP)地体,成功带回1.73kg月壤。前人利用轨道遥感数据对CE-5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和物质成分进行大量研究,近期一系列样品分析推进了对于月球年代学、月球晚期火山活动和岩浆演化机制的认识。与大尺度的遥感观察和精细的样品分析不同,原位光谱探测可提供采样区的局部背景信息,有利于探索未扰动和扰动状态的月壤特性。CE-5着陆...
碰撞背景下的造山带演化由地壳增厚、地表抬升以及随后的构造沉寂和地壳均衡回弹环节组成。地壳加厚使碰撞造山带的地形抬高,地表过程(如河床基岩的侵蚀)使地形降低,从而抵消了构造活动对造山带的抬升作用,这两个过程同时也将气候与构造联系了起来(Whipple et al., 1999)。地球上有着大小、高低不同的造山带,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造山带的宽度、高度和持续时间?此外,一些活动造山带侵蚀率高,但是为何...
2022年7月27日-29日,由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主办,南京北星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及产业化研讨会”在南京瑞斯丽酒店正式举行。
电离层的等离子体密度受到等离子体产生率、等离子体复合率和输运过程的影响。一般来讲,日出之后由于光电离的作用,等离子体产生率较高,等离子体密度会逐渐增大,并在正午附近达到最大值。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观测到白天的等离子体密度耗空,一是强地磁扰动引起的电离层负相暴,二是在弱地磁活动和磁静日都有报道的等离子体密度咬食(bite-out)现象,其中前者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且覆盖范围较广(...
近日,天文学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硕士研究生陈雨豪与叶景博士、梅志星副研究员等人共同完成。他们研究了磁通量浮现导致日珥结构横移的物理过程,其结果表明新浮磁通量会引发日冕磁场的不对称性,在这样复杂的磁场结构下,日冕中的暗条结构依然会发生灾变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特聘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团队,在西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和海啸灾害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学》(Tectonophysics)上。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7月27日8时43分(当地时间7月27日8时43分)在菲律宾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7.70度,东经120.55度,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矩心矩张量解和震源破裂过程反演,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认识;通过综合考虑场地特征模拟震区震动图分布,获得了此次地震的地震动强度预测图.
玄武质地壳岩浆房是连接地球深部与地表火山的关键枢纽,其物理状态如何是国际研究前沿,特别是针对岩浆房的物理模型之争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即岩浆房是以晶粥为主的岩浆储库(magma reservoir)、还是以熔体为主的岩浆池(magma tank)。火山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基于全球活火山的观测结果普遍认为地壳岩浆房是以晶粥为主的岩浆储库,甚至提出根本不存在巨大的液态岩浆房。但一些火成岩石学家强烈质疑这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