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电离层物理学 高层大气物理学 磁层物理学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环境学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1812条 . 查询时间(5.16 秒)
实验室一期就建在锦屏山隧道中部。空间并不大,只有4000立方米,但填补了我国没有深地实验室的空白。经测定,锦屏地下实验室内的宇宙射线通量可以降到地面水平的千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是目前国际上宇宙射线通量最低的地下实验室,也是全球岩石覆盖厚度最深的地下实验室。
2021年5月24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邀请本刊副主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该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学术报告。魏勇研究员以题为《从地球物理到行星物理: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行星科学的发展及行星科学研究与地球科学研究的融合。他说,随着类地行星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针对行星科学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仅仅关注地球本身已经远远不...
当地时间5月24日,阿联酋“希望号”火星任务项目经理奥姆兰·沙拉夫(Omran Sharaf)表示:“在‘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抵达火星,近乎完美地进入火星轨道,并从捕获轨道过渡到科学轨道之后,我们已经完成了调试、校准和测试阶段。我很高兴能够报告‘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准备好开始其为期两年的科学(探测)任务。”
近期,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综合性期刊《科学报告》根据论文下载量遴选出了2020年度Top 100 论文,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发表的《Enhanced Kinetic Impactor for Deflecting Large 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 via Maneuvering Space Rocks》在800多篇物理领域的相关论文中位...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我所潘永信院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火星着陆情况。
太阳爆发(也称太阳风暴),是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扰动源,对航空航天、通讯导航等高科技活动带来潜在的影响。太阳爆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的爆发,即同时引发了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另一种是失败的爆发,即仅发生太阳耀斑,但没有日冕物质抛射。两者对空间天气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何有时候太阳爆发是失败的?这个问题仍处于争议中。
2021年4月29-30日,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科学数据处理系统在广州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召开了系统软件研制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山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科学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模块组长和技术骨干共约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广州大学是CSST科学数据处理系统研制任务的主要单位之一。广州大学物...
日球层空间中,超声速太阳风与星体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过去60多年的太空探索中,人类已经发射了多颗深空探测器对太阳系中的行星进行探测,掌握了大量关于行星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过程的观测资料,对“行星磁层”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2021年4月27日,第十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主持会议开幕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胡朝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肖佐作嘉宾致辞...
2021年4月19-21日,由广西大学主办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简称POLAR-2)科学任务暨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简称HERD)设计方案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9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1年4月18日,弘扬李四光精神暨纪念第52个世界地球日座谈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李四光纪念馆等单位共同举办。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总务长董志勇,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理事长王小烈,李四光纪念馆馆长特别助理、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等出席会议。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研究员撰写了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 Brief History We’ve Experienced 一文,并刊发在 Journal of Space Weather and Space Climate 期刊上。文章回顾了双星计划(DSP)、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萤火一号(Yinghuo-1)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合作,发现下地幔最大的低速异常体——位于非洲和太平洋板块底下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s),可能起源于地球早期岩浆海演化,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综合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海洋学院管玉平教授联合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全球变暖可以影响一年四季的节奏。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研究人员利用1952年至2011年观测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四季长度和开始时间的变化。将夏天的开始时间定义为气温达到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