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生物化学相关记录992条 . 查询时间(4.829 秒)
近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题为“BnaABF3 and BnaMYB44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 of zeaxanthin epoxidase genes in carotenoid and abscisic acid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甘蓝型油菜类胡萝卜素和脱落酸(AB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BnaZ...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围绕上述主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Phytochemical diversity and their adaptations to abiotic and biotic pressures in fine roots across a climatic gradient的研究论文。...
近日,陕西省西安植物园资源植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应用团队受邀在植物科学领域Top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20.5)发表了题为“Spatial multi-omics in medicinal plants: from biosynthesis pathways to industrial applications”的Forum论文,探讨了空间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对进一步阐...
多倍化或称基因组加倍是植物演化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广泛发生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各个演化阶段,特别是在与重大地史、气候事件相关的演化节点上,并伴随着整个被子植物和诸多大科大属的兴起。然而,在亚基因组水平上,对于多倍化如何促进植物适应性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认识仍然不足。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新近(5百万年内)多倍化且未发生大规模物种分化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如小麦、花生和棉花),或因多倍化时间太过久远...
开花和衰老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节点,对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与种子生产、作物产量以及花卉园林植物观赏价值和销售价格密切相关。采后生物学研究可以提供理论和方法,以保持采收后农产品质量,延长货架寿命,改善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研究植物开花、衰老和采后等进程的遗传、分子与生化生理调控机理对作物分子遗传改良育种和采后保鲜具有重要意义。为展示植物开花、衰老与采后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应用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迟伟研究组以叶绿体蛋白转运马达FtsHi1为切入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团队利用亚细胞定位分析和cpChIP等多种实验手段证明FtsHi1实际上是一个定位于叶绿体拟核的DNA/RNA结合蛋白。荧光标记实验证明FtsHi1在体外具有DNA/RNA解旋酶活性,可以有效的解开DNA-DNA和DNA-RNA双链。进一步研究发现,FtsHi1的DNA/RNA解旋酶活性与叶绿体...
2023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于植保楼报告厅举办第七讲致远名家讲堂活动,特邀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教授主讲。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倪中福教授主持。
2023年10月30日植物生物学论坛—292:Harnessing plant metabolic diversity for food and health applications。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ZmSTP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促进植物根系单糖吸收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从重要粮食作物玉米中获得了一个具有糖吸收功能的蛋白,此基因在玉米的根尖表达,具有吸收和转运多种单糖的功能;将该基因转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可提高转基因植株对特定糖的吸收能力,显著提高土培植株生物量和种子产量,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同时从碳水化合物对氮效率提高的角度考虑,更是有望改善植物氮效率,培育氮高效农作物。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基于叶绿素荧光的浮游植物光合速率快速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广谱的植物抗旱剂,其活性成份为褐藻胶寡糖或褐藻胶寡糖衍生物。褐藻胶寡糖及其衍生物类抗旱剂利用本抗旱剂,在干旱发生时,可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抗旱效果达到50%-90%,表现在提高上述植物存活率50%-90%、提高植物中水含量60%-80%,增加植株抗旱相关的各种酶类和次生代谢物物的合成75%-90%。除此之外,该寡糖还能诱导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以褐藻胶寡糖及其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的药剂具有...
三农讲坛专家报告(陈冠群副教授)。
唐古特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同时,具有通便特性的蒽醌衍生物包括番泻苷等,使其应用较广。唐古特大黄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复杂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差异,形成品质差异。然而,不同分布区唐古特大黄的品质特征及差异机制尚不清楚。
北极地区虽仅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但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和甲烷库,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极苔原(树线以北)是一种相对年轻的新型的植被类型,栖息着能适应生长季节短、年均温较低和极端季节性气候等恶劣环境的独特生物类群。过去50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4倍,该地区的植被组成、密度和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北极植物区系的进化历史仍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石雷研究组以自主培育的薰衣草品种‘京薰1号’‘京薰2号’‘洛神’以及商品种‘太空蓝’为供试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部位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个品种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以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含量最多,这些化合物主要富集在花器官中。对4种薰衣草的盾状腺毛的数量及直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四种薰衣草的叶片远轴端(叶背)腺毛数目远大于近轴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