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物理学相关记录648条 . 查询时间(2.265 秒)
青藏高原位于副热带欧亚大陆的中东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m,是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的美誉(图1)。同时,高原的热力强迫和机械强迫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水资源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四川盆地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华蓥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盆地内人口众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常年静风、高湿的气候特征使得盆地内的污染物难以向外输送,因此,四川盆地成为中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和气溶胶,造成地球系统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变暖。地貌由绿变黄,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高度升高……进入地球系统总能量的93%通过海气界面热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层吸收,进而被海洋环流运输、迁移并存储在海洋内部。
中国地表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中国当前两大空气污染难题。城市地区人口密集,而非城市地区多为植被覆盖;那么,我国地表O3和PM2.5浓度在城市与非城市地区究竟有怎样的时空差异呢?
2020年10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研究团队牵头,规划院副院长唐小平参与完成的研究论文《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基于大气二氧化碳数据的中国大尺度陆地碳汇估测》),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
巴基斯坦降水比较稀少,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巴基斯坦的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6.5%,降水对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因此,巴基斯坦是一个对降水变化非常敏感的国家。
2020年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52位中国科学家荣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位。中国科学院此次共有10位科学家获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胡非研究员因其在湍流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在大气污染和风能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与Bristol大学Michael N. R. Ashfold院士、Leeds大学John M. C. Plane教授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高振动激发的OH(X)产物,并建立模型讨论了水分子光解对大气辉光的贡献。地球的天空中不断地产生一种微弱的发光,称为大气辉光,这是由太阳辐射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闪电“先导”通过在强电场中击穿空气从而构建闪电的放电通道,根据放电极性的不同,闪电先导分为正极性和负极性,它们的形成和传输具有不对称物理特征,导致不同极性闪电的放电强度、发生比例、空间尺度等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从而在宏观上影响了全球大气电路平衡、中高层大气放电、电离层物理参量等。
支链型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代用指标体系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古温度、古高度和干湿古气候重建。然而,该指标体系在中亚干旱区现代表土中的研究仍然较少,限制了相关指标在该地区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在塔吉克斯坦境内沿帕米尔高原西坡采集了不同海拔的表土(图1),分析了其中的brGDGTs组分分布情况并系统评估了brGDGTs指标尤其...
2013年“国十条”实施以来,全国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臭氧浓度显著升高。类似于“打地鼠”的污染现象,成因仍不清晰,采取哪种防治政策也无从下手。
甲烷(CH4)是全球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自然湿地是大气CH4的最大自然排放源。精准定量全球自然湿地CH4排放是当前“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的核心之一。然而由于对排放过程的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范围的自然湿地CH4排放定量估算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低估。该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发表。该研究团队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降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资源来源,其重要性不仅在于降水总量,也在于其季节分布。在大部分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循环,其强度由降水年较差表征,即湿季与干季降水之差。降水的季节循环及其未来变化,是全球水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旱涝灾害风险管理、水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