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微生物生物化学相关记录78条 . 查询时间(1.734 秒)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季泉江教授课题组揭示了人类病原菌依赖小分子葡萄胺(staphylopine)识别并捕获过渡金属离子的新机制,近日,相关成果以“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staphylopine-mediated metal acquisition”为题,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会刊》(PNAS)上在线发表。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原核微生物在泥炭地的有机物降解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对水位动态变化很敏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若尔盖泥炭地的水位不断下降,而泥炭地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对水位降低的响应还缺乏可预测的机制。
2016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召开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平台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衍生转化”验收会。项目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国内高校、企业、院内研究所的9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科促局生物技术处刘斌处长、曾艳副研究员以及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专家组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陶勇研究员等所做的项目及课题验收总结汇报,查阅了财务...
近日,美国《Science》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韩鹤友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赵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刘嘉玮和郑越为共同第一作者,韩鹤友和赵峰为共同通讯作者,华中农业大学为成果第一单位。创制电能效率高、抗中毒性强、性价比高、绿色环保的纳米催化剂是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关键。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可以在常温下将金属前体物...
青蒿素因屠呦呦喜获诺奖一下子走进了公众视野,其“功绩”开始为人所知。虽然近40年来青蒿素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药物来源却成了老大难。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973项目《合成微生物体系的适配性研究》课题组发布在3日《自然》杂志在线版的成果称,他们从真菌中解析青蒿素类过氧桥键的生物合成机制,为获取青蒿素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路。
2015年7月27至28日,应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香港科技大学蔡林博士和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邴海健博士到水保所开展学术交流。 在所期间,蔡林博士做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并分别以16S rRNA 基因PCR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鸟枪测序的应用实例,详尽阐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研究...
日前,经科技部专家评审,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获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助,获得经费共计275万元。其中张友明团队引进人才符军教授申请的欧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金额为175万元,徐海教授与南非西北大学Carlos Bezuidenhout教授合作课题“水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研究”资助金额为100万元。
合成生物学旨在设计和创建新的生物学元件、组件/装置和系统,或者通过对天然生物系统的重新设计,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生命体系,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创建非天然化学品的生物合成途径,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在微生物的发酵技术研究中,高效的发酵条件优化方法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应用得较多的方法是正交试验设计法和响应面设计法,但它们需要较多的试验次数,效率较低,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条件的优化上。如何减少发酵条件优化所需的实验次数,提高优化效率,成为优化方法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方开泰教授提出了均匀设计方法,能显著减少试验次数,但是相应的优化精度下降。
细菌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蓝藻水华在高温、厌氧条件下,死亡分解常会引发“湖泛”,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湖泊的水质安全。因此,认识蓝藻水华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于了解揭示浅水湖泊营养盐的微生物循环机理、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的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是重要的植物凋落物分解者。植物凋落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在过去的研究中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然而,这些过程在水生环境中,特别是热带溪流中的研究比较缺乏。微生物群落在整个分解过程中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如何?这些变化是否与凋落物的组成相关?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日前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鞠建华团队成功解析了深海微生物来源的β-咔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应用化学》杂志上。随后,Faculty of 1000对该成果进行了推荐。
2013年2-3月间,在中国的上海和安徽两地首先发现人感染禽源H7N9病毒的病例。在此之前,H7N9亚型流感病毒是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只在禽类中间传播,且不引发疾病,并未见跨种间传播给人的先例。这种新亚型的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截止至2013年8月底,我国内地共报告13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45人,康复86例,分布于12省市的42个地方。10月,浙江省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