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性科学 肿瘤学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药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医学 DNA相关记录120条 . 查询时间(0.168 秒)
2015年5月6日-15日,英国药典委员会资深科学家Caroline Howard博士与Claire Louise Lockie女士来中药所学习药用植物前沿鉴定技术,内容包括DNA条形码、高通量测序、药材质量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学习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会见了Caroline Howard博士和Claire Louise Lockie女士,并与她们进行了亲切交谈。两位英国专家还应邀访问...
中草药原材料中存在诸多外形相似的植物,掺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药物疗效与用药安全。长期以来,中草药与其常见混伪品的识别主要依赖视觉进行,缺乏精准的技术手段。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为中草药建立了“基因身份证”,实现了中草药与其混伪品的快速、精准与低成本识别。
标记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纳米涂层细菌能有效转运口服DNA疫苗,这种疫苗能刺激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并摧毁癌细胞。这是第一次纳米涂料用于经体内细菌转运口服DNA疫苗。与未经涂层的细菌相比,涂层细菌可以绕过很多“路障”,这些“路障”到目前为止限制了免疫反应,成为DNA疫苗治疗癌症面临的最大挑战。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平远(音)和中国浙江大学唐谷平(音)领导的科研人员,在...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强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上(IF8.432)发表了题为“EfficientInversions and Duplications of Mammalian Regulatory DNA Elements andGene Clusters by CRISPR/Cas9”的研究成果。 
2015年3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姜海研究组等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A DNA/HDAC dual-targeting drug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ticancer potency。该成果成功研发了一个DNA/HDAC双靶点的新型药物,并通过对该药...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成药中人参DNA的PCR检测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210338707.4)。传统的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仅限于对药品性状上的鉴别以及化合物的含量测定。中药材制成中成药,原药材经多种制剂工艺制成中成药时其本身的性状已难以辨别;而中药本身成分复杂,一味药就几十甚至数百个化合物,一个由多种中药组成的中成药,其中化学成分就更多了,目前仅选择有限的几种化学...
线粒体DNA(mtD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多年来备受关注。前期研究揭示,大部分肿瘤细胞mtDNA体细胞突变很可能都是由于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限制降低而产生的副产品。而mtDNA种系突变不仅存在于肿瘤组织,同样也存在于正常组织中。但是目前仍不清楚肿瘤细胞mtDNA种系突变是否和体细胞突变的模式相类似。
2012年,Charles Swanton被迫面对一种癌症的“肮脏”把戏。当时,他与同事在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伦敦研究所测序从少量肾脏肿瘤中提取的DNA,以期找到一些不同的变异,但是单一肿瘤的遗传多样性的宽度让他们十分震惊。一端的细胞就与另一端的细胞存在差别,只有1/3的突变遍及整块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的继发性肿瘤又出现了不同。
内源性或者环境中的甲基化分子会在多个部位修饰胞内DNA,由此引致诱变性病变甚至致死。为了避免甲基化引起的不良后果,生物体内存在多种DNA甲基化损伤修复机制以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这其中包括了DNA糖基化酶、DNA甲基转移酶以及AlkB介导的氧化脱甲基酶这三类主要的酶类。大肠杆菌AlkB蛋白是依赖于Fe2+和α-酮戊二酸的一种氧化脱甲基酶,它可以氧化目标甲基基团并释放出甲醛以避免DNA甲基化损伤。
2014年5月8日,一篇刊登于《自然》(Nature)杂志的论文描述了一例能稳定包含“非自然”人造碱基 DNA 的半合成生物。通常,一个由两对碱基对(A 和 T,C 和 G)组成的“遗传字母表”构成了所有生命形式的 DNA 。而通过扩展遗传密码来包含非天然碱基对,可以开发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定制生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雷红星研究组,在其开展的转录因子TALE(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和DNA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该研究对TALE蛋白的构象可塑性以及特异性识别DNA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计算分析,通过对去除DNA的TALE蛋白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TALE蛋白结合DNA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之前大家一直认为一个人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基因组的特殊表达模式使得不同细胞的功能各异。然而最近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推翻了该观点。
基因组DNA一直受到各种内源及外源损伤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DNA损伤都能被多种DNA修复机制识别和修复。然而,总有一些DNA损伤逃脱修复机制的监控,阻碍S期DNA复制。为了避免受阻的复制叉被破坏进而产生DNA双链断裂,细胞进化出了跨损伤DNA合成(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 TLS)途径,利用特异的低保真度的DNA聚合酶直接在损伤的对面合成DNA
据《实验室管理人》杂志在线版近日消息,美国科学家报告称已揭示了细胞是如何修复双链断裂这样严重的DNA损伤。这种独特的修复机制,或将对基因突变等遗传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解释。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期英国《自然》杂志上。
2013年5月24日,Nature集团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粟武研究员科研团队与英国以及美国同行合作,在DNA与其序列特异性识别分子自组装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吡咯-咪唑聚酰胺控制能量在三叉DNA结构中的传递方向》(Addressable and Unidirectional Energy Tr...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