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人体免疫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体免疫学相关记录320条 . 查询时间(2.139 秒)
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都非常保守。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如Toll样受体、RIG-I样受体、细胞质DNA传感器等,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即病毒感染或复制过程中产生的RNA和DNA,启动机体免疫反应,诱导I型干扰素、炎症因子和其他下游抗病毒效应蛋白的产生。鱼类隶属于原始有颌类脊椎动物,其获得...
2022年5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3aR costimulation enhances 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CAR-T cell therapy through Th17 expansion and memory T cell i...
癌症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宿主免疫反应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临床治疗模式,2022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效率低下、不良反应等诸多挑战,因此免疫疗法结合其它疗法的协同治疗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光疗,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和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与化学疗法相比是侵入性较小的治疗方式之一。PDT和...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前发布消息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发现,一种基因被过度激活时,可导致红斑狼疮的发病。这一发现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疗法。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2022年4月2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研究者们开发了针对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的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prototype-Beta嵌合...
2022年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华兵研究员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华斌教授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DENR controls JAK2 translation to induce PD-L1 expression for tumor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翻译再起始因子DE...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联合眼科进行MDT(多学科诊疗),运用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治疗一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俗称甲亢突眼)患者。目前疗效显著,患者已于3月28日顺利出院。经文献检索,这是国际上首次将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运用到甲亢突眼治疗。
一项新研究发现,自2008年澳大利亚婴儿喂养指南改变以来,儿童对食物严重过敏反应的增长率已趋于平稳。这项研究由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和约翰·詹姆斯医学中心牵头,近日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上。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我所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努力培育出“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系统所)组织评选了2021年度优秀科技进展。经自由申报、课题组推荐、科教部形式审查、所内外专家评审、所务会审议及所内公示等评选环节,2项成果最终入选202...
2022年2月15日,来自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游富平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TBK1-METTL3 axis facilitates antiviral immunit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上的关键激酶TBK1可在病毒感染后与METTL3直接相互作用,并通过对METTL3功能的双重调控增强机体一型干扰素应答。
2022年2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詹丽杏研究组题为“Lin28B-high breast cancer cells promote 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lung pre-metastatic niche via exosomes and support cancer progressi...
自10年前第一批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被用于治疗癌症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使它们更有效。2021年11月25日,刊登于《癌症细胞》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非处方类第二代抗组胺药似乎可以改善不同类型癌症的患者接受抗PD -1/PD-L1(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结果。
2021年11月15日,记者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悉,该中心教授苏文如团队继今年8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系统揭示了衰老和性别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后,近日又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和曲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研究员王思等研究人员揭示衰老减弱葡萄膜炎的发生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蛋白细胞》。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金红林教授课题组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杨坤禹教授课题组合作的研究成果在Nano Today发表。研究搭建了一种多功能抗肿瘤水凝胶平台,用于开拓放射衍生物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新用途。
2021年10月21日至24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于成都召开。该会议是中国免疫学会官方年会,也是免疫学领域国内最高学术盛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