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农业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业史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2.174 秒)
粟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支撑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发展和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跨大陆交流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多元化生业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也与社会复杂化进程息息相关。中国西部地区是粟作农业发展强化和扩散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史前跨大陆交流的枢纽地区,其史前时代农业发展和生业格局时空变化的过程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2022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20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多方响应,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推动者、积极践行者和主要贡献者。
6月6日,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文化与乡村振兴”——第六届城市文化发展论坛暨征文颁奖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华平主持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分别致欢迎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陈存根,十八届中央巡视组组长、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文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崔新建分...
本书主要以新疆天山地区考古发现的古代农业遗存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梳理木垒四道沟旱作农业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阐述在这一大背景中木垒县农耕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以及与牧业、游牧生产方式的融合发展模式。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农业形态和社会生活,这些构成今天木垒大农业的历史前提,也是农业公园建设的优质资源。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片资料,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揭示...
距今一万年以来,中国、西亚、中美洲、南美安第斯山、东南亚、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现代人群共同开启了人类对自然动植物驯化的宏伟篇章,这一过程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文化以及社会组织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进化层面上讲,人类不仅拥有了灭绝物种的能力(晚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灭绝),而且拥有了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物种的能力,并很快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农业起源的原因和机制研究对于理...
2020年12月3日下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加华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准立项。“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旨在全面搜集、细致整理中国古代各类农耕图像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突破单纯将图像作为文字资料之补充的研究理路,将农耕图像放到其具体创作、运用的“历史语境”中去,对其创作背景、...
2020年9月28日,丝路书香工程办公室公布2020年丝路书香工程项目公示名单。2020年4月,丝路书香工程办公室启动本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在对项目版权归属、申报要件等审核,组织专家初评、复评和终评,并对内容审核把关基础上,确定131家出版机构308种图书为本年度资助项目。其中,由我所曾雄生研究员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中国稻史研究》一书入选。
2020年7月27日,历史文化学院杨瑞教授在《光明日报》(2020年07年27日14版)发表《整体的视界:中国近代农业团体及其研究路径》一文。文章认为,中国近代以来,农业团体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其有关思想主张及活动随着时势、社会和政治变迁而不断变化。在整体视界下全面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农业团体,是贯通历史和现实、深化拓展中国近现代史和“三农”问题研究的一把有效钥匙。文章对农战、学战与农业团体进行了名实...
为加强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和旅游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8年启动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选。经专家组近两年的严格评审,全国共有752部珍贵古籍入选,相关部门并将对入选古籍进行特殊保护。我校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上报的珍贵古籍《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榜上有名,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定级为国家珍贵古籍二级乙等,编号:00435。
2020年7月6日迎来小暑节气,而在过去,和小暑相关的民俗里,有一项叫“食新”,即农人将最新割的稻谷碾成米祭祀与食用,以求驱灾避害。在江苏淮安市洪泽区,种有1300亩水稻的刘青正在田里忙着施肥撒药,为移栽不久的水稻秧苗喷洒除草剂。而早于淮安一个月,辽宁盘锦市的水稻已在6月初栽插完毕,此时的稻秧叶片已经可以盖住水面,种植户郭辉臣家的水稻田里养有稻田蟹,插秧用的是北斗导航无人机。
2020年5月1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的药品生产与政府管理研究》《宋金元时期农具的考证研究》颁发证书,准予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的药品生产与政府管理研究》(批准号:14BZS105)负责人是韩毅研究员。本项目2014年6月立项,2017年12月完成初稿,2019年11月完成定稿,共发表14篇论文,完成专著1部,42.8万...
近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正式公布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名单,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卢勇教授成功入选专家委员会名单。
2019年8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CI, IF: 4.106)在线发表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灿博士等人撰写的学术论文“Bulliform Phytolith Size of Ric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Hydrothermal Environment: A Preliminary Morphological ...
小麦进入中国后是如何传播扩散的。中国科学家近期在古代小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测定并分析了首例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证明了古代小麦与中国西南地区现存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密切关系,提出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这项研究系古代小麦基因组研究的首次尝试,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的直接证据。
为深入解析汉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和形成原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研究组与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国汉族人群的mtDNA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团队获得并分析了来自中国33个省(或省级行政区)两万例汉族人群样本的高分辨率mtDNA突变数据(共4004个位点),研究结果显示,汉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存在南北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水系人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南北差异更为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