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周秦汉文学 魏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辽金文学 元代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记录1575条 . 查询时间(1.002 秒)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又名《笠翁本草》,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种植》、《饮馔》、《器玩》、《颐养》八部,是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触及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是明清小品文中最富盛名的一种。此书自康熙十年(1671)付梓以来,一直备受瞩目。李渔研究专家杜书瀛先生,以国家图书馆藏翼圣堂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勘、晓畅翻译、详尽准确的注释和见解独到题解。
晚明文士躲避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程朱理学所要求的崇高精神与人格的规约,表现出具有文人人格特征的颓废审美风格,其以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身体美感不断地突破程朱理学以“我们”为优先的伦理秩序,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自身个性解放的光芒。《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一书以“颓废”为话语中心,分疏晚明颓废审美风格及其现代性含义。该著借此“颓废”阐释话语,突破资本主义萌芽、儒家意识形态变革等晚明现代性研究的...
论金元赋体的转变     金元  律赋  古赋  转变  元好问       2023/3/3
元代科举考赋变律为古源于对宋金两代的反思。金代中后期,张行简知贡举唯重格律,赵秉文欲矫正此弊而未能完成。金元之际,元好问以理论表达和创作实践批评律赋,倡导古赋。元代前期,郝经提出屈骚汉赋为《诗》之变体,乃赋之典范。王恽则推动科举考赋制度的建立。元代律赋衰落,古赋振起,元好问师生群体对此转变有破旧立新的重要作用。
辽立国于草原,其文学先天具有游牧民族质朴爽朗的特色;宋承袭中原传统,其文学则底蕴深厚、发展全面,具有恢弘开阔的正统气象。辽与宋各凭藉其自身的优势,在长时间的对峙与交往中,以相互竞争为核心方式、以相互影响为基本态势、以相互欣赏为主流格调,实现了多层面的文化的交流,也形成了两大特色文学的互动特征。二者最终取长补短,在互动中完善自身并强化了自身特色。
承继与新变中的元代声诗     承继  新变  元代声诗       2024/4/23
所谓声诗,按照任半塘先生《唐声诗》的界定,就是入乐可歌的五、六、七言齐言近体,有格调可依,偶见变体,时有舞容。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一种特殊构成,声诗的存在,标记了齐言诗入乐的确凿事实。同时声诗的活动,并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段。齐言诗的入乐,明显早于唐代。而声诗则是在唐代迎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一跃成为此时音乐文学的主流。唐以后,声诗的发展并未陡然终止。事实上,于词、曲大盛的宋、元时期,声诗依然...
“文统”一词出自《文心雕龙·通变》篇“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或许“文统”一词系学术常识,无需更多解释,然其实是一个牵涉刘勰本源性、全局性文学观念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所谓“文统”就是“文”生成演变的历史统序。一部《文心雕龙》,既谈文学的纲纪、准则,又谈历代文学的传承系统,也谈文学总领性、结构性的问题,有所谓“统首”“世统”“统序”“体统”“举统”,共同构成其体大思精的“文统”观。
明末清初的花卉赋多受到作者遗民心态的影响,表现出家国之痛与易代之悲,以及对儒家道德观的坚守。随着时代变迁和清朝文化政策的实施,明遗民逐渐缓和了对清廷的态度,借花卉赋书写展现出对易代之悲的调和心态。清初满人花卉赋“经世致用”和“明经载道”的内容,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实学风气有密切关联,亦表现出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向。
论元代北方文脉     文统  北方文脉  理学  流而为文       2023/3/3
元初到元末时期存在元好问弟子群体、姚燧文章家群体、刘因—苏天爵体系等多条文章之学的传承线索。这些线索都与金源文化及元好问的影响有关,可以被称为元代北方文脉。元代北方文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理学元素,同时也使得南方儒士在元代中期出现了“流而为文”的取向。这对元代后期“合经艺文章而为一”的儒学语境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锡伯族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迁入伊犁以来,创作了大量以屯垦戍边为主题的驻防文学,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模式,凝聚着锡伯族在清代驻防历史进程中所培育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锡伯族驻防文学从寻求生计、重建乡土文化的家园叙事到维护家园、驻防戍边的家国同构叙事,在边疆文化语境中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完成了精神价值的提升,上升为家国情怀。
大统十年(544)后宇文泰系官员大量进入文书机构任职,并逐步取代元魏政权控制朝廷。苏绰《大诰》正是这种权力更替的产物。《大诰》的复古文风通过机械替换固定词汇来完成,具有“以艰深文其浅陋”的特点,本质实为简明的散体时文。“大诰体”为宇文泰集团提供了撰写礼仪文书的捷径,亦标志着新的文化话语权的建立。
元代乐府诗研究相较于唐前乐府诗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在元诗研究中简要论及,研究的焦点以杨维桢和铁崖派为主,元好问、马祖常、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的乐府诗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21世纪前十年是元代乐府诗多维度研究的开拓期,乐府诗个案研究增多,杨维桢乐府诗研究在宽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强,域外研究成果突出。元人乐府观、诗题分类、音乐性等问题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晚清时,肇始于域外的进化思想传入中土,对彼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梁启超据此初步阐述了文学史和小说史的发展脉路,此后成之等人亦有阐发,然均未成系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和鲁迅分别运用进化史观在小说史领域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研究,前者偏重分析作品的递嬗演进,后者则运用进化史观对小说史进行了梳理与整合。胡、周二位对进化史观的成功运用使得小说史学科快速发展并成型。
中国语言文学是我院一个底蕴深、实力强、前景好的新建一级学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是我国研究各门类文学艺术的唯一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梅兰芳、程砚秋、张庚、贺敬之、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黄翔鹏、葛一虹、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冯牧、陆梅林、程代熙等一大批堪称大家的学者和文艺家。作为新中国...
有周一代,礼乐煌煌、文采纷郁。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青铜器经过夏商两代发展,到周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上铸刻的品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铭文,是我们了解周代文明的重要文献。青铜器作为藏于宗庙,被冀望永传后世的家族重器,其铭文记载了诸侯分封、官员册命、诉讼纠纷、家族世系、战争婚姻、道德说教等内容,涉及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器主对于铭文的制作有着精心考虑,不论是文字书写、遣词造句...
马祖常与元代北方文脉     马祖常  北方文脉  元明善  姚燧       2023/3/9
马祖常先世为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汪古部贵族,但后来因深受金代儒风影响而改奉儒学。金亡后,元好问等人积极授学,形成一个崇尚文章之学的北方文脉体系,姚燧、元明善系这条文脉上的重要环节。马祖常的文章气盛貌古,其风格受元明善、姚燧影响很大。马祖常也注重强调元明善承继姚燧的意义,其目的乃是为自己接续北方文脉寻找依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