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科学技术史相关记录858条 . 查询时间(2.548 秒)
继清代后期农田水利建设获得较大的发展之后,民国年间又有兴建。旧式渠系一般工程较为简陋,拦河坝、进水口和渠系施工多凭经验。水量控制和渠系防渗设施尤其粗糙,因而,往往建成不久,就因施工不良或缺乏管理而废弃。抗战期间,近代水工技术引入新疆,1938年至1943年间,完成了水利工程15处,共计灌溉面积达140多万亩(参见表12-3)①[注: 参见倪超《新疆水利视察报告》,载《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月刊》二卷七至...
宋代所制定的全国性水利法规中,以《农田水利约束》(又称《农田利害条约》)最为著称。该法颁行于熙宁二年(1069年),是一部鼓励和规范农田水利建设的行政性法规,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产物之一。   该法出台以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筹备工作。首先,选派八名官员分赴各地考察农田水利情况,同时广泛汇集各方的意见;然后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农田水利约束》。   《农田水利约束》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如下几点: ...
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统治未稳,生产并无显著发展。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以后,军需供应紧张。于是从日本本土向东北移民,组成所谓“开拓团”,并胁迫当地居民加速农业生产,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利建设方面,1935年伪满曾实行“辽河治水计划”,在老哈河、浑河、太子河等支流上,计划修建10座水库,调蓄辽河水量,计划增加水田28.5万公顷。到抗战胜利前两年,东北各主要河流范围的水...
青海灌溉集中于东部地区,主要分作引黄灌溉和引用湟水灌溉两区。自西汉末年赵充国率兵屯田开始,青海水利延绵不绝。据1945年统计,东部12县共有渠道181条,灌溉面积共63.71万亩(见表12-5)④[注:李清堂《青海水利视察报告》,载《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月刊,2卷11~12期,1945年。]。   40年代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曾拟定发展青海灌溉计划,拟发展引黄灌溉5处,湟水灌溉4处,灌溉面积合计约10...
农田水利的区域规划曾在太湖流域和畿辅地区中得到实施。对于规划工作,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作过比较系统的阐述。他强调水利建设要“测量审,规划精”。指出,规划工作要认真和精确,而且应以审慎的测量成果作为依据。他批评某些从事水利工作的人,认为水准测量精度难以保证,遂放弃不用的观点。并以郭守敬曾从事大范围水利地形测量为例,强调要对河道、湖泊、地形、土壤进行全面调查,并将测量成果绘制成图,从而可以确定河流所能宣泄...
宁夏地区的气候条件在西北地区是得天独厚的,西有贺兰山脉阻挡冬季西来寒流,夏秋之间东来季风因受贺兰山抬升,降雨丰富。黄河在宁卫平原中部穿过,两岸地势平坦,形成便利的引灌条件。汉唐以降,本区灌溉工程时有修建,至清代前期形成一个建设高潮,初步奠定了本区灌溉的规模。   民国年间,宁夏水利继有兴作。1934年华北水利委员会王华崇等人曾进行黄河中游的查勘,据《黄河中游调查报告》载在1930年至1932年间...
河套地区灌溉工程清代后期获得较大的发展,有“后套八大渠”之称。灌溉面积达200多万亩。河套灌区各渠口缺乏流量控制,防洪没有把握,此外,黄河河床摆动,渠口也常因而改迁,加上乌加河总排于年久淤积,渠身较高,坡降平缓,因而灌区排水往往发生困难。这是民国年间河套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国年间河套灌区新建渠道以复兴渠较有成效。复兴渠始建于1943年4月,由农民银行贷款500万元,又动员部分军队参加建设...
黄河在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呈Ω形的河道即河套,河套地区地形平衍,土地肥沃,自汉代以来就开始引黄灌溉。清代后期随着人口增加,河套平原的灌溉获得较大的发展,其中尤以“后套八大渠”较为著名。至民国年间,由于黄河河床不断摆动,河套灌区各渠口缺乏流量控制,以致渠身淤高,坡降变缓,灌区排水发生困难。   民国年间河套灌区新建的各渠道中,以复兴渠的成效较为显著。该渠建于1943年,位于五原县,干渠长68公里,溉田...
战国时期燕国昭王时(前311~前279年),有人向燕王奉献一头据说已120岁的大猪,燕昭王令人称其重量,不想,一连折断10根秤杆。于是,燕王命水官将猪放置在船上,以船浸入水中的高度划记号;然后牵走大猪;在船上堆积重物,直至船沉至先前所作的记号处,然后称出堆放船上重物的重量,这个重量就是猪的重量。这一故事发生的年代与古希腊阿基米德通过浮力验证王冠重量的实验几乎同时。依据类似的实验,现代物理将水浮力定...
据1947年的统计②[注:行政院新闻局《近年来的农田水利》,1947年10月。],从1938年至1945年,全国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72处,灌溉面积共计151万多亩。其中,云贵川三省(包括当时西康省雅安地区)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共39处(见表12-9)。占全国总数的54%。它的灌溉面积共57万多亩,占72处灌溉面积的38%。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汉代       2008/1/11
南京大学历史系 农业考古 2005/1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农业考古资料的出土一直伴随着今天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是田野考古资料中的大宗。单就水稻来说,其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等等,都有充分的考古资料来说明。出土材料无疑对深化汉代稻作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汉代稻作考占资料的出土情况作一初步梳理,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汉代稻...
洪枯水位刻痕是指在河岸或河中选择比较牢固而又能反映水位变动幅度的岩石,刻上大洪水或枯水的水位痕迹,并注明其发生的年月。中国最早的洪水题刻是黄河支流伊河下游龙门左岸石壁上所刻的公元223年的一次洪水记录。所刻内容见郦道元的《水经注》。根据洪水刻痕换算,此次洪水的洪峰流量约为20000立方米每秒,该数据成为20世纪60年代伊河上游陆浑水库的设计依据。   类似的洪枯水位题刻以长江干流居多。例如同治...
韩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意义与展望李镐澈(韩国 庆北大学 农业经济系)[摘 要]拥有七千年以上历史的韩国农业不仅影响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且也影响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韩国传统农业为人们提供了食物、健康和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随着眼2004年稻米市场的开放,这个国家的农业危机将更加严重。数年前由于大众趋于照搬西方的农业道路并且忽视了传统和环境方面的因素,韩国的农业陷入了困境。...
中国灌溉与防洪史:盐碱地改良          2008/1/11
明清时期对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取得了新的经验,有多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初步总结。这一时期的盐碱地改良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地区。   明代盐碱地改良有引淡水洗碱,截断咸潮、修建台田、建立排水系统等措施。明代著名学者丘浚(1418~1495)曾针对天津滨海一带盐碱地指出:“大凡滨海之地多咸卤,必得河水而荡涤之,然后可以成田。……请于将尽之地,依《禹贡》逆...
中国灌溉与防洪史:盐河          2008/1/11
由清口接中运河向东北经今涟水(古称安东),北至海州入海的运河今称运盐河,古称盐河。是一条以运盐为主,兼有防洪泄水之利的运河。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嗣圣五年(688年)“开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宋史·王宗望传》记载:“楚州沿淮至涟州,风涛险,舟多溺。议者谓开支氏渠,引水入运河,岁久不决,宗望始成之,为公私利。”这里涉及所开运河都是盐河的前身,元明以来多有开浚维修,发挥盐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