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实验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材料实验相关记录827条 . 查询时间(3.685 秒)
利用高速摄像机观察了高速激光焊熔池的流动行为, 分析了驼峰焊道的形成过程及焊接速度对驼峰倾向的影响,并探究了驼峰焊道的抑制措施. 研究发现, 驼峰的形成经历了形核、长大、凝固3个阶段.形核阶段, 环小孔流淌的侧向金属流在小孔后方的汇聚造成了液态金属的起伏, 成为驼峰形成核心;长大阶段, 液态金属起伏的波谷率先冷却凝固并阻止波峰处液态金属继续向熔池尾部流动,波峰则被从其前方向熔池尾部流动的液态金属填...
在应变载荷控制下对TC21钛合金薄壁管光滑试件进行单轴、拉-扭比例、非比例恒幅、变幅加载试验,研究其疲劳行为。研究表明,TC21钛合金在单轴和多轴比例恒幅载荷下均表现为循环软化,并且应变载荷水平越大软化越明显。非比例变幅加载时,前期的大应变载荷对材料的轴向拉压特性具有强化作用,使得后期小应变载荷下的循环特性出现硬化现象。
利用激光电子散斑干涉(ESPI)、电化学噪声(EN)及三维视频显微技术研究304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点蚀早期单个蚀孔的发展动力学及其机理. 结果表明在0.05 V恒电位极化下, 点蚀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首先, 电流噪声在740 s时发生剧烈波动, 钝化膜开始破裂, 点蚀孕育期为740 s; 其次, ESPI图像在750 s时产生可见光斑, 稳态蚀孔萌生期为10 s; 再次, 750-7...
通过对4种不同Re(3%-6%, 质量分数, 下同)和Ru(0%和3%)含量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铸态和热处理态组织的观察和成分分析, 研究了Re和Ru对元素偏析以及热处理过程中组织演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Re和Ru均会加剧铸态试样中的元素偏析, 但经过固溶处理后, Ru对合金元素的残余偏析的影响不大. 随着Re含量的增加和Ru的加入, 热处理态组织中γ' 相尺寸减小, 形貌的立方程度明显增加. 电...
对熔融玻璃净化后深过冷Ni-21.4%Si(原子分数, 下同)共晶合金的凝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对其均质形核过冷度进行了理论预测. 结果发现,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可使Ni-21.4%Si共晶合金获得318 K的过冷度. 理论计算表明, 此过冷度达到了Ni-21.4%Si共晶合金的均质形核过冷度. Ni-21.4%Si共晶合金凝固特性与过冷度?T有关: 当过冷度小于250 K时, 冷却曲线有2个再...
利用高真空非自耗电弧炉制备了Tb0.3Dy0.7Fe1.95-xTix (x=0, 0.03, 0.06, 0.09) 合金, 系统研究了不同 Ti含量Tb0.3Dy0.7Fe1.95-xTix合金的晶体结构、微观组织、磁致伸缩性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添加 Ti后的Tb0.3Dy0.7Fe1.95-xTix合金基体相仍为MgCu$_{2}$型Laves相结构, Ti取代了 Tb0.3D...
利用红外(infrared, IR)显微镜、腐蚀坑形貌及傅里叶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光谱仪观察研究溶液法制备CdZnTe晶体中的Te夹杂相. 讨论CdZnTe晶锭中Te夹杂相的分布和原因, 及其对晶体中位错密度(etch pit density, EPD) 和红外透过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沿生长轴方向, Te 夹杂相密度增大, 相应的位错密度...
为了研究不同时效工艺下Al-Cu-Mg-Ag合金强度性能, 根据实测数据集, 应用基于粒子群算法(PSO)寻优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建立了SVR预测模型。模型以Al-Cu-Mg-Ag合金时效温度与时效时间为输入,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为输出。经过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比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本文利用大涡模拟模型分析薄板坯连铸钢液非稳态湍流特性, 其中非稳态湍流流动N--S方程采用盒式函数进行滤波处理, 亚格子模型采用Smagorinsky-Lilly模型. 将大涡模拟结果与粒子图像测速及超声探伤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来校正模型. 通过对薄板坯连铸过程进行数值分析, 获得了结晶器内非稳态钢液湍流的流动特征, 包括流场的漩涡分布及大涡拟序结构的形成、发展、脱落和破碎过程, 并发现即使水口和结晶...
在不同浓度配比的HCO3-和SO42-混合溶液中, 利用循环极化电化学测试方法和 SEM, 对Cu工作电极的循环极化行为和点蚀表面形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电位范围的循环极化实验中, Cu的点蚀行为可分为活性溶解型点蚀和钝化膜破裂型点蚀; 随SO42-浓度的升高Cu点蚀的敏感性增大. 由于HCO3-与SO42-的协同作用, 随HCO3-浓度升高点蚀敏感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在钝化...
为了研究一种新型混合层板的损伤容限性能,针对两种铺层混合层板结构进行了应力比R=0.1,-1下两种锯切缺口尺寸试样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对比分析了获得的裂纹扩展a-N曲线数据,并通过对试样进行腐蚀去层,研究了层板的各层分层形态。结果表明,在应力比R=0.1时该新型混合层板疲劳裂纹扩展性能明显优于铝合金板;预浸料两侧添加胶膜比不添加胶膜会导致较好的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由于裂纹桥接机制作用,锯切缺口尺寸较...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模拟钢样品经过660 ℃调质处理和370 ℃时效3000 h后, 用原子探针层析法研究了晶界和相界面上原子偏聚的特征. 结果表明, Ni, Mn, Si, C, P和Mo在晶界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偏聚, 偏聚倾向由强到弱依次为: C, P, Mo, Si, Mn和Ni. Cu在晶界处会出现贫化现象. Si在晶界上的偏聚程度与晶界的特性有关. 在这几种元素中, C在晶界上偏聚的...
采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研究了近α型TG6钛合金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硅化物的沉淀析出行为。结果表明,硅化物优先在原始β片层上析出,同时,在有些α基体中也有硅化物的析出。硅化物呈现长杆状或椭球状,为六方结构的S2型((TiZr)6Si3)硅化物,与α基体没有确定的取向关系。在透射电镜下可以看出,硅化物分布并不均匀。在600℃热暴露过程中,随着热暴露时间的延长,硅化物的数量增多尺寸增大...
研究了在150和300 ℃温度下采用顺轧、交叉轧2种方式制备的4种AZ31镁合金轧制板材的显微组织、织构和单轴拉伸力学性能. 研究表明:{10-11}-{10-12}双孪晶是镁合金板轧制变形过程中的重要变形机制.变形温度的升高会抑制{10-11}-{10-12}双孪晶的产生. 轧制过程中,{10-11}-{10-12}双孪晶的变体选择机制与轧制方向有关, 进而对轧制板材的显微组织、织构及力学性能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