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纺织科学技术 >>> 服装技术 >>> 服装设计 服装加工 服装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服装技术相关记录80条 . 查询时间(4.718 秒)
为提高女性裤装的合体性与舒适性,采用三维测量法、图像测量法及手工测量法相结合的方式,对236名18~25岁的青年女性腿部形态进行测量,获取20个相关特征变量;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到影响腿部形态的主要特征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得到青年女性腿部形态的分类结果;最后结合膝曲角的正负归纳出各类腿部形态的辨别规则并进行辨别验证。研究得出:影响腿部形态的主要特征因子有水平围度因子、长度因子、小腿围度差因子、腿部曲...
衣袖作为服装零部件之一在服装整体造型中重要的作用,袖型的设计变化能完善整体、体现创意及展现流行趋势等。文以分割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袖型类型的界定,选取装袖为主体,分析其结构特点及变化因素,采用实物制作和作品案例的方法,从造型变化、装饰特点和设计应用三方面分析了分割线在袖型结构变化中的设计及应用,总结出分割线赋予袖型丰富的设计内涵和造型表现力。掌握分割线在袖型结构变化中的设计及应用,才能更好地把握袖...
在探究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设计语言进程中,文章首先界定新中式服装的基本概念,再以南京云锦为文化铺垫,选取云锦纹样这一视角,剖析其发展历史、纹样特征,总结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研究认为,云锦纹样在新中式服装的设计运用过程中,需传承其经典的“章法格局”、民俗寓意,从以面覆盖到以点装饰、从二维图案到三维肌理方面探讨具体的应用方法,构建新中式服装的新型表达方式,为其他传统纹样在服装中的设计应用提...
湛江傩舞是湛江地区最古老、也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中的面具,是湛江傩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充满文化符号象征意味的服饰器具。文章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麻章和雷州部分地区中的傩舞进行实地考察,以傩舞面具为研究切入点,运用符号学的系统构建方法与相关理论知识,着重分析和归纳了湛江傩舞面具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研究表明,湛江地区的傩舞面具有崇雷敬雷的符号象征,隐喻着“神”...
文章分析了江浙地区青年女性与成熟女性的胸腰臀部形态,为少淑女装与成熟女装版型制作提供相关数据。采用美国[TC]2三维人体扫描仪获取110个江浙地区女性人体的相关数据和点云信息,利用Geomagic Studio 及Matlab编程分别获取人体胸部下垂角、臀凸角及腰部平均曲率。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青年女性(18~29岁)与成熟女性(30~45岁)胸腰臀部形态分别分为3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
为提高防护服的综合性能,平衡功能性需求和舒适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将密度小、导热率低的气凝胶材料合理有效地应用于防护服装领域,在爆炸和火灾等高温环境中减少物理、化学等外界因素对人体造成的热损伤,降低储存热,缓解热应激。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气凝胶材料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气凝胶材料在隔热保温、防寒隔热产品和热防护服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从力学、舒适性和高温下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缺陷,...
为推进小众设计师品牌、Showroom、买手店三者所组成的买手产业链发展,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相关模型,从产业链视角识别发展瓶颈,为企业提供优化策略。通过文献研究、企业实践及深度访谈,梳理产业链中直接影响整体运作的指标及其权重,用Vensim软件绘制模型存量-流量图,建立相关关系并验证。结果表明,小众设计师品牌吸引力、Showroom服务水平、店铺销售能力可作为评价各子系统的KPI指标,其中Sh...
《良友》画报中对运动女装的展示,一方面对中国现代运动女装的发展起到图说效果,另一方面对中国女性的着装方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目前对于《良友》画报中运动女装的研究甚少。通过对《良友》画报中运动女装的图像信息进行结构分析,再对中西方运动女装进行对比研究,文章认为:中国现代运动女装的转型期在1926—1929年,1929年以后完成现代运动女装的转型,这较之西方现代运动女装的确立有后发优势。中国现代运...
文章以近代民众对于服饰变革的反应与着装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近代文献及各地方志中的史料进行研究。发现当时民众对于西装的态度存在支持、反对和辩证三种类型,其中反对的声音最多;发现民国后期全国各地穿西装者普遍增多,与此同时西服业规模逐步扩大。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国货面料制作西装解决了利权外溢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中国民族毛纺织业,价格问题亦会迎刃而解;同时相对长袍马褂而言,穿西装更适合近代国人的工作与生活方...
为探究清代汉族女袄的结构比例规律,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28件清代中后期女袄藏品实物为研究对象,选取1件对收藏标本进行系统化测量与结构图复原,选取27件对收藏标本进行图像、数据资料综合整理,对上述28件标本进行结构比例的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在女袄整体廓形比例中黄金分割比例(1∶1.618)、1∶3、1∶2 、2 ∶3比例应用较多;在女袄衣身比例中2∶3和1∶1比例应用较多;在女袄袖部比例...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褶皱形式多样且工艺复杂,是现代服装设计中常用的复古元素。文章以提高褶皱在现代服装局部造型表现上的可操作性为目的,首先,将文艺复兴褶皱分为自然褶皱、人工褶皱和复合褶皱3个类型;其次,结合不同类型褶皱的造型特点,从结构、加工方式、材质的利用等阐述现代设计中文艺复兴褶皱形式的传承与变异;最后,归纳并整理文艺复兴褶皱作为复古元素在现代服装局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文艺复兴褶皱比较,现代...
为满足服装压力测试的需要,并降低真人测试的实验成本,文章研制了一种柔性仿真腿模,该腿模仿照人体下肢的组织特征,其结构分为骨骼层、肌肉层和皮肤层,各层均由硬度、弹性性能与真人相似的等效材料代替。腿模尺寸参照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标准,通过3D打印模具,并利用聚氨酯发泡和硅胶分层浇筑而成。利用压力传感器对压力袜进行压力测试,将腿模的压力仿真结果与腿部尺寸相近的真人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柔性腿模各测试部位的压力仿...
由于古代中国染色技术的限制,稀有的颜色被少数权贵阶级独享,因此,服色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政治符号。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近现代社会服色渐转变为强调自我的个性标签,但是国人意识里传统色彩审美呈现隐性状态。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运用传统服色文化创新设计,面对全球化进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服色文化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对近三十年来服色文化的著作和论文进行梳理和分类,依据研究视角分为服色制度、服色...
袖裆结构多出现于现代服装结构中,在民族服饰中的研究甚少。文章采用标本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服装结构角度对民族服饰的袖裆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实物标本的数据采集、整理、结构图测绘,发现民族服饰袖裆结构存在“袖裆开口”到“独立插片”再到“衣身或袖身相融”三种不同形态类型。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服装结构的变化衍生袖裆结构类型的多样性。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在布幅宽度上的相对稳定,是民族服饰...
合裆裤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后流行于黄河流域南北各族,南方少数民族在继承传统合裆裤基本特征的同时,其形制特征发展不拘一格。文章以云南红河地区的彝族及哈尼族、贵州荔波地区的白裤瑶族、广东连南地区的瑶族传统合裆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及文献研究,对其形制结构进行分类归纳研究,研究表明:云贵粤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具有多元化形制与结构特征,且不同少数民族传统合裆裤的裆部构成形式各异文章根据所研究地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