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搜索结果: 1-5 共查到知识库 社会语言学相关记录5条 . 查询时间(2.62 秒)
为探究流行称谓语“宝宝”的社会语言学内涵,以问卷形式对流行语“宝宝”的使用及人们对流行语“宝宝”的理解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流行语“宝宝”具有表达多样性、含义丰富的特点。流行语“宝宝”的使用受人们心理认同差异,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的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们言论自由为“宝宝”的长时间广泛流行提供了有利环境。流行语“宝宝”的表达方式多样,指称含义丰富,指称对象多元,语用功能强大。在适当的场...
通过各学科通力合作,将语言与歧视的研究深入到各个社会场域,发现各式偏见和歧视的内容、结构、各歧视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预见其社会影响,不断调试算法,让人工智能产品真正服务社会。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活,个中引发的算法歧视不再似科幻般遥远,已然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之中。各个社会群体被不同的分类标准纳入,大到种族、国家、地域、民族、宗教、性别,细微到年龄、收入、教育、身高、外貌、性取向、...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第一个语言文字机构便诞生了,这就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共和国前进的征途中,它数次更名,每次改易,都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字事业迈入一个新阶段:1952年2月5日改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显现出中国正式开始“官方”研制汉语拼音和简化字;1954年12月23日改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标志着进入依靠国家力量推行语文现代化的新阶段;1985年12月16日...
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运用语言处理关涉国家利益的内外部事务的能力,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高国际话语权、协商和制定国际规则的重要基础。全球治理需要与之匹配的国家语言能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大力提升国家语言能力。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打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语言景观的柔性建构作用不容忽视。它以公共标牌为载体,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公共空间话语权竞逐的重要阵地,能集中展示城市语言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及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其呈现形式浸润式地影响着民众的语言使用态度和文化身份认同。站在国家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