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区域环境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区域环境学相关记录81条 . 查询时间(3.152 秒)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危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揭示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其环境机制是科学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基础。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早前寒武纪特有的由富铁和富硅条带组成的化学沉积岩,不仅可记录古海洋环境演变规律,同时也可提供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当前BIF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非和澳大利亚西部的大规模与沉积岩系相关的Superior型BIF,而对产于火山-沉积序列中的Algoma型BIF却研究偏少,尤其缺乏对其矿物学和沉积矿物相分带等方面的细致研究。我国华北地区作为国际上Algoma型BIF的重要产区,有着长期...
为了评估杭州城区室内灰尘中多溴联苯醚(PBDEs)污染程度,2013年3~8月,在杭州城区随机采集19个办公室、家庭和学生宿舍的室内灰尘样品.用GC-ECD定量分析了样品中14种PBDEs同系物的含量水平、同系物分布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估算了成年人和儿童通过灰尘摄入对PBDEs的暴露水平.结果表明,办公室∑14PBDEs 的平均值9.28×102 ng·g-1,中值为1.03×103 ng·g-1...
结构减排是我国污染物减排的主要措施,是海南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必然选择.为评价该政策产生的环境效应,采用海南省2006~2013年"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数据,运用排放因子法,估算各年份由于淘汰水泥、炼铁、炼钢、造纸和实心黏土砖落后产能带来的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氮氧化物(NOx)、二噁类污染物、大气汞累计削减量分别达到2826...
研究了对硝基苯酚(p-NP)在高炉水淬渣(WBFS)上的吸附情况,用电镜扫描(S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测定仪(BET)等对高炉水淬渣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批量平衡实验,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对硝基苯酚在高炉水淬渣上的吸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模型来描述. ΔH和ΔS值分别为3.29 kJ·mol-1和4.66 ...
生物降解是污染物综合降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降解过程的快慢用生物降解系数表示.为探明太湖上游平原河网典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于2015年9月进行原位实验,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生物降解系数进行测算,并分析了生物降解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NH4+-N、TN和TP的生物降解系数分别为:0.0083~0.1264、0....
用共沉淀法制备的类水滑石复合材料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的硫酸根离子. 利用XRD、FT-IR、SEM和EDS元素分析对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时间、pH值和共存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类水滑石复合材料是锌铝硝酸根类水滑石和锌铝苯丙氨酸类水滑石的复合材料; 类水滑石复合材料对硫酸根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2.75 mg ·g-1;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数据...
于2013年7月在青浜岛上采集11个土壤样品、 3个大气被动采样样品以及周边3个海水样品,分析了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 来源、 生态风险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土壤、 海水和大气中 ∑16PAH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0.30~123.34 ng ·g-1(平均值为105.49 ng ·g-1)、 45.96~101.08 ng ·L-1(平均值为66.45 ng ...
分析黑河上游近14 a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趋势,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2001-2014年MODIS-NDVI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和Hurst指数等数理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处于缓慢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改善”趋势,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且具有明显经向地带性;植被覆盖改善区和退化区的面积分别占47.74%和21.81...
将易生物降解的天然螯合剂乙二胺-N,N'-二琥珀酸(EDDS)与Fe(Ⅲ)结合形成Fe(Ⅲ)-EDDS体系并用于处理水中Cr(Ⅵ).在紫外光照射下利用该体系对Cr(Ⅵ)进行光还原,考察了溶液pH值、Fe(Ⅲ)-EDDS和Cr(Ⅵ)的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V/Fe(Ⅲ)-EDDS体系对Cr(Ⅵ)有光还原作用,且紫外光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在pH为3.0~8.0的范围内,反应顺...
自20世纪末实施全面加碘盐以消除碘缺乏病政策以来,我国碘缺乏病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高碘致病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基于4 136组饮用地下水碘数据分析了华北平原饮用地下水碘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效应,并基于流行病学提出了饮用水合理碘含量限值的建议,据此将华北平原划分为极缺碘水区(≤4 μg•L-1)、缺碘水区(>4~8 μg•L-1)、适碘水区(>8~50 μg...
在介绍日本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选取日本典型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磷代谢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的堆肥和直接还田改善了畜禽排泄物和农村生活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但对于减少种植业引起的磷排放未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农村生活-种植业-畜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再资源化量,以减少对系统外环境的污染。
利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内20个典型气象台站的长时序逐月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间、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集中度与集中期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全球变化背景下,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升高趋势,升幅为0.11 ℃•(10 a)-1,较整个横断山区的0.15 ℃•...
在金华市主要中药材种植区采集耕作层土壤和中药材样品,分析其重金属含量,并从环境地球化学角度分析中药材重金属超标的原因。结果表明,白术(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玄参(Radix Scrophulariae)和浙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中Cd超标率分别为64.3%、40.0%和47.2%,白术、玄参和元胡(Rh...
将5—9月和10月至次年4月分别作为汛期和非汛期,对1997—2011年长江徐六泾断面的流量与水质变化作趋势分析,探讨徐六泾江段水质污染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7 927 ± 4 699) m3•s-1,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徐六泾断面汛期流量显著高于非汛期,两者的比值为1.73~2.95。非汛期的COD浓度高于汛期,且其年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