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系统学”相关记录138条 . 查询时间(2.626 秒)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在椿启介菌属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取得进展(图)
椿启介菌属 分类学 分子系统学
2022/11/29
椿启介菌属(Tubakia)是壳斗科植物上常见的间作壳目真菌类群,能引起植物叶斑病和果腐病,或者作为叶片和果实的内生菌或腐生菌存在。在本研究之前,我国壳斗科植物上已经报道了6种椿启介菌,即栓皮栎上的T. americana,锥栗上的T. chinensis,栎属和栗属上的T. dryina,板栗上的T. japonica,沼生栎上的T. lushanensis,以及蒙古栎上的T. seoraksa...
茶树新病害病原菌Phoma segeticola var. camelliae的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学分析
Camellia sinensis Phoma segeticola multi-locus sequences analyses pathogenicity variety
2020/2/14
The tea leaf spot disease, which severely affected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tea leaves, was found in the tea region around Shiqi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isolate GZSQ-4 from tea leaf spot respo...
偃麦草属植物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多态性及系统学研究
偃麦草属 醇溶蛋白 谷蛋白 多态性
2018/6/19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偃麦草属(Elytrigia)24个物种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进行了研究。以中国春为参照, 按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电泳图谱条带迁移距离大小和条带多态性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24份供试材料均呈现不同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电泳图谱, 共分离出醇溶蛋白带纹83条和谷蛋白带纹53条, 多态性均达100%, ...
木灵藓科分类与系统学研究:历史、问题和展望
木灵藓科 分类修订 系统学 综述
2018/6/25
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是藓类植物中的第3大科。该科不仅种类多, 生态类型特殊, 而且是世界公认的多样化程度高、分类难度大、系统关系复杂的类群。当代木灵藓科植物分类系统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科的地区志编写和专属分类修订。目前, 除了热带美洲、热带非洲的变齿藓属(Zygodon)和火藓属(Schlotheimia)部分类群外, 木灵藓科主要类群的分类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是有关亚科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在拟对虾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虾 分子系统学
2015/1/9
拟对虾属Parapenaeus属于甲壳动物十足目对虾科,是重要的经济种类。目前全世界已记录拟对虾属19种,是对虾科中较大的属,但拟对虾属包括的种下阶元最多(3亚种和2型)。80%的对虾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小于100m),而拟对虾属主要生活在外陆架和陆坡深水区(通常超过100m)。拟对虾属种在印度-西太平洋,东、西大西洋都有分布,而在东太平洋没有分布。由于深水种采集困难,其系统演化研究很少...
鞘翅目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类群,分为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Kolbe,1908)、藻食亚目(Myxophaga Crowson, 1955)、肉食亚目(Adephaga Schellenberg,1806)和多食亚目(Polyphaga Emery,1886)。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系统学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鞘翅目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
中国古星珊瑚(Palastraea McCoy, 1851)分支系统学研究
分支系统学 分类学 间壁
2014/4/1
中国确切报道的古星珊瑚(Palastraea)共15种(不包含比较种、近似种等),包含1个广布种和14个中国地方种。部分学者以间壁形态为依据将其细分为多个属(Acmoheliophyllum, Palaeosmilastraea, Parapalaeosmilia)。通过对这类珊瑚某些种的薄片进行详细观察,发现即使在单个群体中,间壁形态随着切片位置不同也有变化,该性状不宜作为分属标准。为了进一步验...
蠕形螨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蠕形螨 形态学分类 DNA标志物 系统发育
2013/11/21
蠕形螨是一类小型永久性寄生螨,目前已知有140个种和亚种,可寄生于11种目的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等部位。蠕形螨具有高感染率和低发病率的特征。随着蠕形螨与人体面部皮肤病关联性的确认,其种群分类与致病关系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该文就蠕形螨的研究历史、形态学分类、DNA标志以及系统发育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锯凤蝶类与凤蝶科其他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其分类学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PCR和long PCR技术测定了属于锯凤蝶类的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结合已有的其他凤蝶科物种的相应序列数据, 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重建了凤蝶科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树, 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 丝带凤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242 bp, 包括13个...
鼠尾草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唇形科 鼠尾草属 叶表皮 系统学意义
2012/11/6
对鼠尾草属(唇形科) 12 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多数为浅波状、波状,少数为平直或弓形.气孔器主要有无规则型、不等细胞型 2 种类型,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在上表皮偶有分布);无规则型最为常见,存在于所有观察种类,不等细胞型仅出现在南丹参S.bowleyana、长冠鼠尾草S.p...
基于COⅠ和Cyt b基因序列的凤蝶科六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凤蝶科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系统学
2011/12/28
对凤蝶科6属25种的COⅠ基因和20种Cyt 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探讨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以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honmai为外群, 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 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重建了凤蝶科6属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COⅠ基因部分序列长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分子系统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分子系统学 基础研究 进展
2011/10/17
在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是两种文献中最为主要的构建系统发育树的两种方法。在构建系统发育之前,研究人员一般都需要对比对后的多条基因序列进行最优进化模型选择。目前,通常使用的模型选择软件,如ModelTest等,其实包含似然比检验(LRT),赤池信息标准(AIC)和贝叶斯信息标准(BIC)等多种选择模型的统计标准。对于研究者来说,具体采用哪种统计标准最后选出进化模型往往是一个让人...
以5月和6月两个不同时段采集的分别产于青海省化隆县和四川省康定县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新鲜子实体为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rDNA-ITS序列为分子标记,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与冬虫夏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分别对蝙蝠蛾拟青霉及冬虫夏草子座和僵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的片段克隆到pMD18...
采用单一遗传标记研究不同分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可产生不同系统发育关系,对正确解释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带来很多困难。本试验采用形态学、等位酶和微卫星3种遗传标记对我国9种披碱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标记把9 种披碱草分为披碱草组(Sect.犜狌狉犮狕犪狀犻狀狅狏犻犪(Nevski)Tzvel.)和老芒麦组(Sect.犈犾狔犿狌狊)两大类;等位酶标记虽然没有严格按照穗子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