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西方哲学史”相关记录725条 . 查询时间(2.182 秒)
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研究来说,如何对待思辨(spekulative)是辨识它与黑格尔辩证法区分的重要标志。这种辨识不像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把思辨哲学理解为从概念到概念的诡辩把戏,从而把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看作对思辨本身的批判,就像倒洗澡水时连同浸浴其中的孩子也一同倒掉,这样会使我们在考察马克思辩证法时错失其核心要义。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是,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思辨本身以及思辨方...
浙江大学包利民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柏拉图与古典幸福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BZX050),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孙仲、金建伟、林志猛、包大为、张波波、陈郑双。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8年11月,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心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办学格局,遵循“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的建设思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优势,围绕认知哲学、古典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四个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跨领域合作、产学研结合,承担着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哲学学科的重要使命。
雅斯贝尔斯哲学向来被定为“存在主义”,近些年其“世界哲学”得到关注。本书突出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思想,并认为“哲学信仰”是雅氏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当代知识论中的事实转向
当代 知识论 事实转向
2023/7/21
柯林武德进步观念评析
柯林武德 进步观念 哲学体系
2024/1/30
进步观念是柯林武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念,同时,柯林武德进步观念也是西方自近代以来进步观念系谱中的重要一环。柯林武德进步观念虽然是建立在以往进步观念的基础之上,但是,柯林武德进步观念以其鲜明的特征与以往的进步观念存在明显区别,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进步观念的内涵。而在两种进步观念不同的背后,是各自所依据的自然观念存在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经盛极一时的思辨历史哲学逐渐走向式微,作为思辨历史哲学核...
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统一性被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理解为类比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类比统一性所指向的就是实体。然而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的阐释,海德格尔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主流传统的对于存在统一性的理解,存在的统一性在于真理,当然这种真理不是判断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这种统一性也不再是类比的统一性,而是处于匿名之中。这种“匿名”的统一性或许才是解决有关存在统一性是类比统一性还是单义性这一争论的一个更好的尝试。
马克思无法回答当代的许多困境,但他确实指出了基始性的问题。在一个由市场和个人竞争主导的社会,重新发现马克思与异化最相关的思想,为理解过去和今天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批判工具。
交互主体性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首先意味着多个主体间的关系,他人不同于客体,不能将他者还原为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他物”;其次,他者并非“他我”,即便同以理性存在者的方式存在于世,他者对自我而言总是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绝对的他异性;此外,交互主体性还涉及自我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是否存在最严格意义上的“私人领域”?一个判断的普遍有效性是否来自主体之间的协商?
通常认为,作为斯多亚派情感论基础的心理一元论与不自制(akrasia)现象是不相容的。在此背景下,塞涅卡对愤怒的复杂界定,尤其是对“impotens”(无法控制)一词的使用,或被视为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嫁接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多元灵魂观的结果,即承认愤怒是一种不自制现象;或被认为是对正统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的完全继承,即否认任何意义上的不自制。基于对“摇摆模式”与“共时模式”两种解释进路的评析,...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是海德格尔阐释黑格尔思想的关键作品,它洞察到精神而非意识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点,但又将阐释的方向有意扭转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话语上。就对《精神现象学》文本的考释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比一般的学院研究更为深刻,但终究抹杀了黑格尔精神学说打破理性陷入的分裂困境的原意,将一种过强的主体性含义强加给它。就对形而上学史的梳理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有助于我们看到黑格尔“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某个面向这一事...
按照帕斯卡的说法,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人与物的关系——解读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物转向 人与物
2023/3/3
“物转向”是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之一,以海德格尔“物化聚集”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代表。两者的研究都聚焦于物,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强调物的存在及人对物的依赖,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并质疑人类中心主义。借助“物转向”理论解读格林童话,可知童话已隐含了此种人与物的关系及物的潜在意义。其中,物不仅是帮助童话主人公实现愿望的工具,而且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反客为主,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甚至阻挠人的行动,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