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考古学 越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108 秒)
本书是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联合考古队在南越国宫苑遗址渗水井(编号J264)考古发掘及出土南越国时期木简的田野考古报告。该报告对J264渗水井考古发现及多学科、跨学科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研究的成果。
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滇王与南越王”于2021年1月25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来自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本书为同展图录。
本书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的图录,全书分为“秦汉”“西晋至唐”“五代十国(南汉国)”“宋元”“明清”五个大的时代,举典型瓦当进行详细介绍,例如,秦汉时期的云纹瓦当、万岁文字瓦当,西晋至唐的莲花纹瓦当,五代十国的兽面纹瓦当,宋元时期的莲荷纹瓦当、团花纹瓦当,明清时期的寿字瓦当等。
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窑址的实地调查与样本的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的越窑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窑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的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
短剑[1]是一种介于匕首与普通剑长度之间的剑型,纵观全国几个主要青铜剑系统,北方草原地区、东北和西南地区青铜短剑较为发达,发现数量较多,沿用时间也相对较长,存在于整个青铜时代。相比之下,吴越地区短剑发现较少,并且多存在于早期,而后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系青铜剑多为统一的制式长剑,当然也不排除这一时期存在短剑的可能,但其始终不占主流。就剑体长度而言,以皖南出土的60余件周代青铜剑为例,整剑平均长度...
南越国宫署遗址为大型土遗址类型,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挖掘时间较长,遗址场地条件有限,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粉化、开裂、局部坍塌等严重病害。为此本课题组经过前期分析测试研究,采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PS材料、有机硅改性硅酸盐、硅酸酯类和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等几种常用土遗址防风化加固材料,对南越国宫署土遗址样块进行了加固效果对比测试,研究了加固前后土样各种性能的变化情况...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
利用热释光前剂量技术方法测定瓷器年代,须对瓷器样品进行热激活特性测试,以得到一个最高的测量灵敏度,来提高测定年代的精确度。为此,对慈溪上林湖及周邻地区的狗颈山、低岭头、开刀山、瓦片涯、大路口和寺龙口六处唐、五代与北宋古瓷窑遗址的60件瓷器样品进行热释光年代测量前,进行了热激活特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上林湖地区的越窑瓷器样品具有非常高的热释光灵敏度,以及比较一致的热激活特性及温度。其中样品的最高热激...
据《南方日报》报道:2000多年前南越国时期所形成的文献一直是岭南考古界的空白。然而,这一空白在挖掘长达10年之久的南越王宫署遗址中找到了答案!   笔者昨天获悉,考古人员在北京路附近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宫苑西北侧的一口砖井中发现了一百多枚有文字的木简,经过清理考查,这批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也就是当时的王宫档案。这填补了南越国和岭南地区简牍发现的空白,是南越国考古和中国秦汉简牍 考古的重...
江苏越墓出土地下乐器库          2007/12/13
经过近两年的考古挖掘,考古工作者在无锡鸿山越墓发现一个庞大地下乐器库,共出土随葬乐器500余件,其种类和数量堪与曾经出土编钟的战国曾侯乙墓媲美,其中还有3只造型生动的十分罕见的青瓷三足缶。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间对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15个土墩中有7个墓葬是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
广西百越文物精品展在国博开幕          2007/12/13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瓯骆遗萃——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于3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9号展厅正式展出。展品的亮点和展示的亮点吸引了新闻通气会上记者的目光。 本次展览展出的135件(组)文物精品全部出土于广西,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春秋至东汉时期,西瓯和骆越的历史发展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展览按考古发现的脉络展出,共分瓯骆之光、多元异彩和汉越交融部...
鸿山遗址确定是春秋吴越贵族墓群     墓群       2007/12/13
众所瞩目的鸿山土墩考古钻探结果于昨天发布,鸿山遗址土墩中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遗存,这就意味着其存在时间从原来的战国早期提前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这一发现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的论说提供了重要佐证。   由国内考古专家组成的鸿山土墩钻探团队,在历时15天的考古钻探过程中,运用遥感技术对实际存在的108个遗址土墩一一复查,确定其中的35个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占土墩总数的三分之一。  ...
吴越青铜技术研究     青铜技术       2007/12/13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吴越青铜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推荐单位: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谭德睿 廉海萍 万 俐 徐惠康 用科技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尝试,模拟古法将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复原成功。 该项目从1991年立项,历时10年,它对前人研究中未获明确结论或仍属未解之谜,又是吴越青铜的代表性技术——非机械镶嵌的菱形纹饰、两种成分的青铜铸于一体的青铜...
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 ,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 ,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 ,以期揭示出这类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成形技术。实验过程是以绳索为模 ,在湿陶范内埋入绳索 ,当陶范入窑焙烧时 ,绳索焚烧后形成绳索状凹槽 ,浇注青铜液后则成为具有突起状绳纹装饰的青铜器。焚烧...
用能量色散型X荧光分析仪测量了慈溪寺龙口等6个越窑窑址和洪州窑4个窑址出土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在两地均观察到近距离窑址出土瓷胎间化学组成的差异,观察到越窑瓷釉配方的稳定性和南宋晚期时的明显进步,提出了洪州青瓷中铁含量从东汉到晚唐的马鞍形变化,可能反映洪州窑在晚唐的衰落和低铁原料的不易获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