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工传递过程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化工传递过程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5.048 秒)
在排土场微生物浸出过程中,通过电场作用下的气泡受力分析和强化传质实验,首次提出了利用电场强化氧气向溶浸液中传质过程的方法,结果表明:电场能够强化氧气向溶浸液中的传质过程,而且效果和电场的强弱以及浸矿溶浸液的性质有关;实验中所加电场强度和溶浸液浓度越高,电场强化传质的效果越明显。传质速率的大小和传质系数、气泡大小、气泡在水中的运动、气液比以及气相氧气的质量浓度等因素有关。在强度为80 V·mm-1的...
采用6种不同电极布置方式,进行了不同电势和热流密度下的R123池沸腾换热的试验研究。通过数值分析,计算了不同电极布置下换热面上的电场强度及分布。不同的电极布置,会导致换热面上电场强度和电场均匀性两方面的变化。结合试验和电场分布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电场均匀性、电场强度、热流密度与沸腾换热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热流密度下,电场分布对沸腾换热影响较大;而在高热流密度下,影响较小。电水动力学(EHD...
为了深入考察滴状冷凝强化混合蒸气冷凝传热传质过程的作用机制,在竖直表面上设计了完全滴状(DWC)、没有液滴向下脱落运动的条形分割滴膜共存(DFC)和膜状(FWC)3种冷凝形态的实验表面。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蒸气的冷凝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蒸气滴状冷凝与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相近;而对含不凝气的冷凝,滴膜共存表面与膜状冷凝表面的传热特性相近;不凝气摩尔分数分别为0.9%、4.8%时,滴...
滴状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镁能与热水(冷凝液)反应,反应后镁表面的化学成分将发生变化,采用金属镁作为冷凝表面,在实验中通过控制过冷度和冷凝时间而实现蒸汽在镁表面的初始冷凝。然后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术分析冷凝前后试件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用于推断蒸汽的初始冷凝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镁表面氧元素的含量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并且氧元素在镁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些...
本文提出了多股流换热器无量纲温差场均匀性优化因子的概念,并且研究了该因子在多股流换热器通道排列上的应用。研究表明:无量纲温差场均匀性优化因子能够作为多股流换热器通道排列的一个有效的评价指标,并进而指导多股流换热器的设计。
The mechanically stirred internal loop airlift reactors equipped with or without static mixers are devised for intensification of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rate. The influences of superficial gas vel...
基于经典线性非平衡色谱过程的矩分析理论,用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23.15~358.15 K温度范围内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3种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同系物小分子及正己烷在聚乙烯粒子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采用聚合物粒子直接填充的色谱柱,考察了温度、同系物小分子分子量及聚乙烯结晶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同一种小分子溶剂/聚乙烯体系,扩散系数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同系物小分子...
报道了采用带浸没加热管的惰性粒子振动流化床干燥膏状物料的实验研究结果。考察了加料速率、振动条件、进气温度、进气速度、加热管功率等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提出采用体积传热系数来评价干燥器传热性能,并得出了计算体积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结果表明,在流化床中增设振动和浸没加热管装置,能大大强化传热、传质,干燥器热效率达60%,干燥强度超过300 kg·m-3·h-1,体积传热系数可达25 kW·m-3·K...
为了揭示封闭腔内非Boussinesq流体在浮力驱动下所特有的流动换热现象和形成机理,采用CFD软件Fluent对封闭腔内水的自然对流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矩形封闭腔高宽比、Rayleigh数、倾斜角度、壁面温度差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的密度在3.98℃达到最大,两竖壁面温度跨越这一点时会引起流动图像反转;具有流动反转的双涡结构降低了对流换热平均Nusselt数;相同Raylei...
以丙酮为工质,在三角形截面的硅基微通道内进行了微尺度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在对汽液两相流流型进行光学可视化测量的同时,对压力、温度等信号进行了同步动态测量。发现了周期在毫秒级的微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沸腾传热。1个完整的周期可以分成3个子过程:进液阶段,汽泡核化、增长、聚合及爆炸阶段,瞬变液膜蒸发阶段。总结出1个完整周期内所存在的4种汽液两相流流型。鉴别出了沸腾起始点。分析了沸腾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变化关系,结...
针对分散相微粒增强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提出了一个一维非稳态非均相传质的二区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根据表面更新理论,得到了增强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恒温反应釜,对活性炭/水浆料中发生的CO2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颗粒浓度及转速下的增强因子。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良好,表明本文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
以简单回路脉动热管为热力系统,通过热力学分析,导出了系统的热平衡条件和稳定循环的特征,得到系统耗散功和系统体积功的关系,以及用水作为工质时膨胀功与汽化压力的关系。结果显示:耗散功是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且蒸发端的吸热量应等于冷凝端的放热量;稳定循环时,蒸发端的压力和温度必高于冷凝端;循环过程中工质的汽化膨胀功必大于冷凝压缩功,其差值用于克服系统耗散功;水的汽化功与汽化压力呈抛物线形变化,最大...
选择PCFF和COMPASS分子力场对橡胶态聚合物PDMS 和玻璃态聚合物PS1体系进行模拟。COMPASS力场模拟得到的体系密度,O2和N2在PDMS与PS1中扩散系数更接近实验值。在模型大小一定时,Group-based求和法中截断距离越长,耗用机时越长,但对计算结果改进不大;截断距离为1.3 nm时计算结果最好。Ewald方法耗时多而对计算结果却无明显改进。体系大小对扩散系数的计算值影响甚微...
将Simha-Somcynsky状态方程引入到Vrentas-Duda扩散系数模型,建立基于状态方程的溶剂在高分子中扩散系数模型。与原模型相比,改进的模型避免进行高分子的黏弹性实验测定,模型中高分子的相关参数仅由状态方程的特征温度和特征体积确定,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对苯、甲苯、乙苯、氯仿在聚苯乙烯、聚异丁烯和聚醋酸乙烯酯中的扩散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膜全热交换器由于可以同时回收空调排风中的潜热和显热而受到重视。研究了基于PVAL/PVDF复合透湿膜的全热交换器的透热透湿性能,实验测定了新风与排风之间的显热交换能力和水蒸气交换能力,并建立了基于亲水/憎水复合膜的逆流膜全热交换器传热传质计算模型,实验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全热交换器的总传热系数为20~35 W·m-2·℃-1,总传质系数为(1.5~3.5)×10-3 m·s-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