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语言 训诂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0.066 秒)
训诂通义理”指运用训诂方法对经典文献进行释义解读,从而深入阐发经典中的义理思想的学术路径。它根植于“小学”的历史传统,通过乾嘉之学的积极阐扬,成为中国训诂学的核心理念。戴震强调“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钱大昕指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经典表述。道咸以降,这一传统开始面临内在困境;20世纪以来,随着训诂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其在中...
“登轼而望之”的训诂与考古考察       登轼  凭轼    车舆  乘石  青铜剑  立乘  登陴  登徒  登木       2009/9/18
《左传》“登轼而望之”的“登轼”,今人或以为“轼”不可登而将“登”与“轼”点断,释“轼”为凭轼;或以为“登”当释为“凭”,“登轼”即凭轼。较为普遍的意见则是根据《考工记》以及清儒考据结果予以反驳,认为轼可登,是述宾结构(登上车轼)。本文考察近年出土先秦车舆的形制,吸收考古学的相关成果,对轼可登的理据有所补正,并且针对释“登”为“凭”的证据予以商榷。
《说文解字》一书,“叙篆文,合以古、籀”,在以小篆为字体正宗及形体分析依据的同时,亦广泛收录古文、籀文等形体结构与字头小篆相异的各种古文字1163个[1],作者许慎称之为“重文”,实即今之异体字。《说文》收录的这些重文,因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颇受后人重视。诸如重文数量、结构、性质、来源及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后世学者多有探讨研究,成果亦为可观[2]。《说文》重文具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源学等多方面...
古籍整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字训诂是进行古籍整理的基本功。用训诂方法整理古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订补出土文献释文之误;第二,订补传世训诂材料之误;第三,补充前贤时修释义之缺。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杨树达  训诂  学术背景       2009/6/18
杨树达是著名国学大师,文章从段王之学的继承、湘学传统的发扬以及时代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杨氏训诂的学术背景。处于中国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树达,训诂成就之所以卓著,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体因素。概而言之,其训诂远绍乾嘉段王,近承湘学余绪;既被西学东渐之风,又熔甲骨金石之学。
许威汉教授与训诂学研究     训诂学  许威汉       2008/11/19
全国优秀教师许威汉教授1926年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先后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复旦大学,从国学大师唐文治攻古文献,从语言学家张世禄、吴文祺诸教授进修音韵学、语言学理论。1956年至今,先后在上海师院、上海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训诂学  现代观念       2008/3/26
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黄氏界说一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
训诂学是中国语文研究中历史最为悠久、范式最为典型的学科。它既是汉语研究的发端之学,又是几千年语文传统的集大成之学。历代学者从训诂探究着中国文化阐释的无穷奥秘。历史书塾又以训诂开启着童蒙弟子的文化智慧。这样一门同时联系着中国人的学文化和文化学的宏大学科,它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历代语文学家关注的课题。尤其是在近代引进西学以后,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中西文化
训诂学是古汉语教学的基础和依据。训诂学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指导古 汉语教学中的释词解句,帮助古汉语教学更接近古文献原貌,对古汉语词义推求本源,掌握词义系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