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效应相关记录87条 . 查询时间(0.459 秒)
在高马赫数飞行条件下,气流密度的降低和滞止温度的升高会激发分子振动模态、离解和电离等热/化学非平衡现象,气体中热物理和化学过程复杂度急剧增加。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多采用机身与发动机一体化设计,因此来流的非平衡效应直接影响燃烧性能,进而决定发动机的推力性能。对于飞行马赫数大于8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发动机设计和性能分析中需要考虑热/化学非平衡等真实气体效应。然而,由于湍流、燃烧、热/化学非平衡效...
在高马赫数飞行条件下,气流密度的降低和滞止温度的升高会激发分子振动模态、离解和电离等热/化学非平衡现象,气体中热物理和化学过程复杂度急剧增加。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多采用机身与发动机一体化设计,因此来流的非平衡效应直接影响燃烧性能,进而决定发动机的推力性能。对于飞行马赫数大于8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发动机设计和性能分析中需要考虑热/化学非平衡等真实气体效应。然而,由于湍流、燃烧、热/化学非平衡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应对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该原创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高压物理、高压化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结合地球超深部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探索重大地质事件中超深部过程控制地球表层演...
地幔柱,作为起源于核幔边界的热地幔上升流,会侵蚀克拉通岩石圈,并促使大陆裂解(Morgan, Nature, 1971; Hu et al., Nature Geoscience, 2018)。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挤压应力构造环境中,地幔柱不仅不会导致克拉通裂解,反而会促使岩石圈缝合和再克拉通化(Liu et al., Nature,2021)。那么,地幔柱作用会对克拉通岩石圈的内部性质产生何...
胶东半岛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探明的金资源量超过4500吨,已跃居世界第三大金成矿省。胶东金矿典型矿化特征是颗粒金与硫化物共生,金的成色可指示成矿作用及流体演化,但缺乏不同成矿深度金成色变化规律的研究。近年来,在胶东三山岛矿区实施了系列超深钻探,最深孔达4006.17 m(图1),这为研究深部至浅部成矿过程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彭红卫在导...
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在广州地化所指导的研究生陈晨在与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期间,发现陆壳增厚对锂的富集成矿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球尺度内的弧岩浆进地球化学大数据研究,发现弧岩浆中Li的富集主要来自地壳加厚导致的地幔楔熔融程度降低及壳内岩浆演化程度的提升,而来自俯冲板片的贡献非常有限。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近日,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团队在地球运动微弱信号的提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提取到高信噪比的地球液态地核动力学信号并发现与核幔边界地磁急变的相关性,这是利用重力技术的首次尝试。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desy上。
近日,精密测量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团队在地球运动微弱信号的提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提取到高信噪比的地球液态地核动力学信号并发现与核幔边界地磁急变的相关性,这是利用重力技术的首次尝试。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desy上。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内部动力学问题一直是基础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精度重力技术为人类探索地球深内部领域提供了传统地震与地磁...
2019年12月25日至26日,东亚大陆边缘早白垩世高分辨率科学钻探及资源环境效应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中科院、中国地调局、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省科技厅、省地矿系统等10余家单位的6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目前,在进行核电场地安全性评价时,主要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程序LSSRLI-1,而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在考虑地形效应时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研究场地地形效应的影响时偏差较大。对于抗震设计要求远高于一般建筑的核电站来说,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二维建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选取了某核电场地典型剖面15个钻孔资料,在MIDAS二维等效线性分析环境下进行了建模,并选取了以年超越概率10-4合成的地震动中10条最大样...
为了深入研究在极低温条件下量子固体的塑性形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程智刚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物理系教授John Beamish合作,采用叠加多层压电陶瓷单元的方法,在1.5K处制备4He固体,并在16mK对其施加最大0.4%的切向形变使其进入塑性形变区,观测到瞬时发生的应力释放现象。该应力释放过程持续时间为25μs左右,释放应力最大幅度...
2018年7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中期总结会议在西安召开。本次中期总结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举办,专家组组长安芷生院士、科技部责任专家翟盘茂研究员,及项目外专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员、浙江大学杨小平教授、西北大学王宁练教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煜研究员受邀出席会议,课...
2018年5月12日上午,第五届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国际学术大会暨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厅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以及来自中、英、日、德等13个国家(地区)的350多位中外顶级地灾专家参会并就如何提高强震区城镇抵御灾难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展开讨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灾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放,香...
地震造成简支梁桥主梁移位甚至落梁破坏的原因不仅与桥梁自身结构有关,还与场地效应和场地位移密切相关。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中发生落梁破坏的高原大桥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建立桥梁-场地的整体有限元模型,研究场地效应和场地位移对简支梁桥发生落梁破坏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征、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分析高原大桥落梁破坏机理。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① 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存在一条热红外辐射增温带,其热辐射异常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边缘,异常面积最大可达6×104 km2,九寨沟地震即发生在增温区域的边缘;② 九寨沟地震的相对功率谱时序演化特征显示,2017年7月初相对功率谱幅值迅速升高以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