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 基础力学 固体力学 振动与波 流体力学 流变学 爆炸力学 物理力学 统计力学 应用力学 力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力学 大气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769 秒)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在新生代以来弧火山活动与大气二氧化碳波动的耦合联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早新生代的印度陆缘厚沉积碳酸盐层俯冲是同时期大气二氧化碳快速升高的主要驱动力,约五千一百万年前西太平洋俯冲起始后,俯冲带碳释放量减少和大量火山灰风化固碳共同促进了大气二氧化碳的长期下降。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和Acta...
在2023年北半球夏秋季,全球遭遇了一次极端的高温时期,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普遍出现了异常持续升温。2023年6-10月全球平均温度较1991—2020年同期平均温度偏高0.57℃,其中8月与9月较历史平均温度分别偏高0.62℃和0.69℃,较2016年创下的纪录高出0.22℃和0.39℃。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干旱、热浪和暴雨)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能源供给等均构成严重威胁。而这些事件往往同时发生,复合极端事件造成的损害远超单一事件。2023年11月1日,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王爱慧研究员团队题为“Role of land–atmosphere couplin...
20世纪60年代,洛伦茨(1967)较清晰地阐述了大气能量转换的过程。如今,能量诊断被广泛用于气候诊断,以解释不同时空尺度气候系统的运动。然而,能量诊断不总是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现象。以ENSO激发的太平洋-北美(PNA)型遥相关为例,正压能量转换可以解释为什么该波列在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总是位于副热带急流出口区。按照这一观点,ENSO不同位相期间PNA遥相关位置应该被锚定,即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都应位于...
上世纪60年代,Lorenz(1967)就比较清晰地给出了大气能量转换的过程。而今,能量诊断被广泛用于气候诊断,以解释不同时空尺度气候系统的运动。但是,能量诊断并不总是能解释观测到的现象。以ENSO激发的太平洋-北美(PNA)型遥相关为例,正压能量转换可以解释为什么该波列在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总是位于副热带急流出口区。但按照这一观点,ENSO不同位相期间PNA遥相关位置应该被锚定,即北太平洋地区的异...
2019年8-10月中国东南地区遭受了持续性的极端干旱,摧毁了大面积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基于8-9-10月平均揭示了全球增暖、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和中部型厄尔尼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和中部型厄尔尼诺不是导致此次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强调了季节内振荡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姜继兰博士和所在团队...
由于海洋具有巨大的热含量,其对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热含量、海表高度、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等)的变化是科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海气湍流通量(风应力、热通量和淡水通量)扰动场是导致AMOC、海洋热吸收和海表高度变化的主导因素,但其对AMOC、海洋热吸收及海表高度变化的模拟影响及机制还存争议,尚无定论。为此,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2022年7月29日,在《大气科学进展》(AAS)的碳中和专刊(专刊导读)正式出版当月,由AAS主编曹军骥研究员召集的以“碳中和:可再生能源、碳汇和非CO2温室气体”为主题的第六期AAS前沿论坛在线上召开。
夏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受两种不同类型的大气扰动影响,分别是以“丝绸之路”(SRP)型遥相关为主要代表的副热带急流遥相关,和以“英国-贝加尔湖走廊”(BBC)型遥相关为主要代表的极锋急流遥相关。目前,气象界对这两类急流遥相关型各自的变化规律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但关于这两类急流遥相关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2022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徐霈强、研究员王林、陈文和...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中国未来将显著增加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Yang et al., 2022)。光伏太阳能的间接性和不稳定性是太阳能并网利用中的重大挑战之一。除了发展新能源储能等技术之外,发展太阳能短临预报技术是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经济有效途径。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发射给太阳能短临预报(<3小时)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
2022年6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刘罗勤特任研究员在大气边界层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适用于整个常规中性大气边界层的速度、风向、湍流剪切力预测的解析表达式,其结果与高精度数值模拟和大气观测数据符合一致。该研究成果以“Vertical structure of conventionally neutral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s”...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吸收汇,对全球变暖起到调节作用。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清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源于地气界面交换通量观测偏差。全球90%以上交换通量观测采用箱式法,减少该方法的测量偏差对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源汇评估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与应用对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受排放源精度、网格精度和理化机制影响,对城市小尺度空气质量模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实现区域-街道尺度污染物精细化模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王涛和李杰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其他单位使用互联网交通态势大数据制作了北京市在路机动车动态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百米级、小时),并实现了在路机动车清单、区域空气质量模...
NH3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碱性气体,其在室内环境中的浓度往往显著高于室外,而高浓度的NH3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也会贡献室外大气中的NH3浓度,但目前室内NH3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仍不清晰。为此,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峻瑶博士和孙业乐研究员在3个不同学生办公室和1个地下健身房开展了室内NH3的观测与分析,同时进行了开关窗、烹饪、清洁等控制实验研究了室内NH3的源、汇及人类活动影响下NH3的动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