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调查与监测 >>>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海洋调查与监测 结构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1.523 秒)
2023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团队在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ertical structures of marine heatwav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副研究员张莹为第一作者,研究员杜岩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Mi...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晓龙、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合作,回顾了海洋动力学和多尺度环流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科学前沿,提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观测卫星计划(OSCOM),以实现全球海表全流场的直接观测,包括海面风场和海面温度...
2020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7日,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参与的“深海一号”暨“蛟龙”号综合海试航次——第三段南海规范化海试试验任务顺利完成。东海研究站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深海潜器平台的海底底质精细结构原位探测器的研究”(以下简称原位探测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声学原位测量下的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富钴结壳识别技术研究”项目顺利完成了搭载试验并取得...
该项目在海流垂向结构方面:发现斜压海流的向岸分量平均值、平均涡动动能等要素的垂向分布均随深度的增加由大变小再变大;在突发性强流方面:指出孤立内波引起的突发性强流在0―150m的观测深度层内的主要特征;在上层流动状况及调节过程方面:分析该区海水的动力、热力学结构,描述夏季风爆发、维持期间上层海洋的变化,讨论近表面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对海面风场的响应。通过综合分析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温...
一、成果内容简介、关键技术、技术经济指标:南极大陆和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编制了1:5000000南极洲地质图及其说明书,中山站周围地区卫星影像地图和冰貌线划图,小像幅航摄成图及1:10000拉斯曼丘陵影像图和地形图。初步查明布兰斯菲乐德海槽地壳结构,并通过长柱样的研究恢复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和古气候变化史,预测分析了沉积盆地的独气资...
应用系统工程原理,从河北省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分析,评价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海洋产业开发顺序,发展速度,规模产业产值发展比例,以及今后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原则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先进。
该研究建立了一套双船地震合成排列(SAP)和扩展排列(ESP)采集系统。研制了《海洋地壳探测地震资料特殊处理解释系统(OSPS)》。研制了《地壳结构重、磁、地震综合反演解释系统(GMSIS)》。获得了东海深部地震资料,并取得了初步的地质认识,对于海域划界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属于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海洋领域。
该子课题组采用位场分离-单一界面反演-综合解释-三维正演拟合的开发思路。开发研制的小波分解、磁力ΔT异常变倾角化极、三维正演拟合等三项技术。该成果按重磁综合反演解释的流程对各项功能软件进行分类归并,采用多级菜单方式进行集成,各个功能模块全部以视窗对话方式运行,同时配有用户图形界面,运行方便、直观。该系统集成了重磁数据整理、处理、反演、解释、成图的多项先进技术,亦可用于陆上重磁地震综合反演。
通过对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有关环境因子的观测,发现其生态动力学过程受季风与海底地形等的显著影响,阐明其时空变化机制;发现夏季表层磷限制所发生的种类演替;发现珠江口初级生产力锋面,并揭示其成因:定量阐明南海北部微型光合生物(Pico)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重要性;发现次表层叶绿素a的最大值主要由Pico所贡献,搞清其三类(聚球澡Synchococcus,原绿球澡Prochlorococcus和...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大量连续的大西洋期海底样品基础上,深入观察各类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同时引进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样品进行多学科高分辨率的测试,重点进行沉积物的组成及物理性质、孢粉组合、14C测年、自生矿物、粒度组成等分析项目。在完成各项分析、测试的基础上,提供全新世中期以来南黄海沉积环境演化的资料和数据,尤其是关于大西洋期沉积结构特征与全球结构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编制南...
自主研制了20米长重力活塞取样器,经海上实验分别在冲绳海槽和南黄海取得了17.1米和10.35米长的无扰动岩芯,创国内在相同海域重力活塞取样记录。自主研制出了浅海沉积物捕荼器两台(工作水深≤200m)和深海沉积物捕获器一台(工作水深≥3000m),分别在东海陆架(水深140m,工作20天)和太平洋(水深5200m,工作36天)进行了海试,系统运行正常均获成功。该系统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时间序列沉积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