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海洋科学 近海相关记录129条 . 查询时间(0.058 秒)
本项目属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在提出的“自然粒度下的形态研究”新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近海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形态及其生态学功能,首次定量揭了沉积物中碳、氮、磷、硅的形态及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该项目虽然属于基础研究,但由于它站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不仅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可为环境评价、国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该项目发现在珠江口近海的水体中,重金属铜的生物有效性营养盐的含量和储存状态密切相关;在无机营养盐中,无机氮,特别是亚硝酸盐((NO_2)^-),与水体中铜的生物有效形态(游离态铜离子)的浓度密切相关;而珠江口水体中无机氮营养盐的水体和含量,又与沿岸人类活动的排放、珠江口水体本身的理化性质、特别是与珠江口近海水域水流状况密切相关。该研究发现夏季尽管珠江流域的降水量明显大于冬季,由于上升流的存在,水体...
本课题基于对珠江口及其近海近十年来历史营养盐数据的分析整理,初步揭示了珠江口及其近海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珠江口及其近海营养盐限制因子的季节性转换及空间转变,得出了珠江口内富营养化的营养盐限制因子为活性磷酸盐、南海近海水体浮游藻类营养盐限制因子为氮的结论,认为营养盐限制因子限制区域的大小、位置的季节性移动主要受珠江冲淡水和南海季风环流的控制;针对珠江口春季水华的问题,该课题还...
该项目采用先进的Casulli半隐式美分格式,建立了一个适用的三维物理海洋模型。模型可对上层海洋流速的垂向分布保持高的分辨率,较好地拟合海底地形,全面反应气候因子的影响。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广西沿海的潮流运动规律、环流的变化特征,以及北部湾冷水团存在与广西近海海水输送的关系。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直接应用于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海洋开发、渔情测报、海洋防灾减灾等,已在多家单位推广使用,并...
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和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发展和应用的历程.介绍了正压区域海流模式在中国近海海流数值模拟研究当中的应用以及一个24层、最高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三重嵌套的中国近海环流模式及其应用.在嵌套模式基础上,基于变分原理,建立了一个中国近海环流的资料同化分析系统.初步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提高了模式计算的真实性,所揭...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卫星测高在中国近海地球物理和海洋动力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获2004年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利用国外原始的卫星测高数据,以中国近海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独立的我国海域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系统。在我国海域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场模型精化、海平面变化规律、海洋潮汐模型改善、中等尺度涡旋及变化规律、中国近海海底地形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开展...
 该项目研制的叶绿素荧光计成为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之一。该荧光计的现场应用,将实时提供给决策部门青岛近岸海域生产力状况的变化信息,掌握水质状况,监控赤潮的生消。该项目以微弱光电探测技术、荧光分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研发小型便携式叶绿素荧光计,可直接应用于现场实时监测,同时可应用于长期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网络。该荧光计的测量范围为叶绿素-a0.1mg/m^3~15mg/m^...
该系统是一个区域性的小型浮标网,它由一个岸站和多个浮标组成,几个浮标在不同站位上进行同步观测。其主要技术指标:波高范围0.02-5米、0.04-10米,分辨率0.4%FS,精度0.02米+实际波高×5%;波周期范围2-20秒,精度±0.5秒,遥测距离100公里以内,该系统在国内首次将伺服反馈的加速度传感器应用于测波,提高了测量精度;浮标标体选型正确,并采用子母浮标锚定系统,在近海浅水急流区域该浮标...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广策研究员等与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共同承担的“海底森林”建设项目正式实施,10株巨藻苗种被投放进了崂山附近的栲栳岛海区。待这批巨藻试种成功后,将被大量投放到大公岛海域,用于建立一个5000亩的人工鱼礁群。 在近海投放人工礁体,再种上巨藻,就能引来各种鱼类建巢。巨藻除了能为鱼类建造良好的“窝巢”,还具有“海洋森林”的作用,其表面能附着大量的附着性海洋生物,每到繁殖季...
Abstract内潮是近海陆架区内最常见的海洋内波,一般是由正压潮经过特殊地形或海况激发产生,内潮由此具有天文潮周期且出现频率相对稳定。频繁出现的内潮对人类海上活动的影响有弊也有利,它可引发强烈的海水混合或产生上升流,使深层营养盐提升从而形成丰富的渔场;而大振幅内潮或由其演变出的强孤立内波会干扰海洋工程作业,对建成的石油钻井平台和海底油气管道构成严重的威胁;内潮导致的水体扰动还会对海上舰船的行驶产...
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继玉螺亚科Naticinae、窦螺亚科Sininae后又研究完成一个亚科,即乳玉螺亚科Polinicinae,共20种、隶属于3属,其中有2个新记录.
 据此间媒体5日报道,世界上动力最大的“北极星”号科研破冰船在进行了为期19个月的南极考察后将于今天停泊在德国不来梅港。在此次科考中,科学家在南极附近海洋深处发现了一块曾与印度相连的大陆。   这块海底大陆被称为克尔格伦高原,大小约等于德国和法国的国土面积总和。但科学家认为,这只是一大块失去的大陆地壳的尖端部分。   据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介绍,地球物理学家已进行了地震和地磁测量,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7年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公告 一、开放共享航次目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面向全国涉海科研教育单位和科学家实施2007年度开放共享航次,旨在大力推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熔融,实现资源高效共享;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共管、共用、专业运行的管理模式。 开放共享航次,将重点关注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特征和区域响应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自9月16日从青岛启航,历经32天艰苦奋战,航程4500多海里,圆满完成青岛-舟山-厦门-三亚-青岛基本航线的南黄海、东海和南海6条固定科学考察断面和基本航线以外23个站位的水文、化学、生态要素、底质分布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36个项目62个站位的“2006年中国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开放共享航次”综合考察任务,10月...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科学三号”近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为开放共享平台进行的“2006年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首航仪式在青岛举行。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孙松、党委副书记郑晓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秦蕴珊、胡敦欣以及参加此次共享开放航次考察的相关单位的领导等前往码头为参加开放共享航次的全体人员壮行。侯一筠副所长主持了首航仪式。 在启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