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科学 牡蛎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063 秒)
2023年2月,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究团队关于牡蛎温度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Cis- and trans-variations of Stearoyl-CoA Desaturase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Diverged...
近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发团队关于牡蛎高温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Noncoding vari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lasticity promote thermal adaptation in oysters by altering energy me...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组独立完成的论文“Construction of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nd variation map for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变异图谱构建)”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分子生态资源》)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构...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0年审定通过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营养品质新品种长牡蛎“海蛎1号”榜上有名。“海蛎1号”是海洋所贝类增养殖与育种生物技术团队在对牡蛎野生种质资源精细评估以及营养品质性状系统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子育种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历时十余年培育成功。
2019年11月6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世界牡蛎学会联合主办,乳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协办的第八届国际牡蛎研讨会在青岛开幕。本届研讨会为期三天,主题是“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种质资源保护”。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养殖处处长陈家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建东、乳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宫本杲、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傅道军、中国水产品流...
2018年9月24日,国际期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以Article形式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国范团队在长牡蛎适应性进化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Divergence and plasticity shape adaptive potential of the Pacific oyster”。该研究历时5年,...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莉研究员团队在渤海湾山东海域发现一个近江牡蛎自然种群,这是我国黄渤海区发现的唯一的连片近江牡蛎密集分布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kensis为双壳类巨蛎属贝类,对温度、盐度和pH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河口区大型特有贝类物种,也是我国牡蛎礁形成的主体物种,因其具有超强的污染物滤除功能,被称为海洋天然滤器。张玺等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调查发现北自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利用iTRAQ和LC-MS/MS连用方法,研究并揭示了牡蛎对三种常见胁迫(热休克,低盐和露空)的蛋白组响应机制,为深入了解贝类抗逆机制提供了良好基础和框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15(14), 304-31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团队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佛罗里达大学教授Gary Litman合作,在长牡蛎免疫相关基因的进化和功能分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利用iTRAQ和LC-MS/MS连用方法,研究并揭示了牡蛎对三种常见胁迫(热休克,低盐和露空)的蛋白组响应机制,为深入了解贝类抗逆机制提供了良好基础和框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5(14), 304-317(论文PDF )。
牡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较高需求及美味,已成为欧洲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海产品之一,拥有取代家庭团聚“圣诞大餐”传统食材的巨大潜力。但“樱桃好吃树难栽”,牡蛎养殖期一般需要3-4年时间。第一年的死亡率可达到80%-90%,第二年的死亡率为10%-15%,而第三年接近成熟期的死亡率甚至高达30%-40%。从牡蛎开始养殖到进入市场销售,十成之九的高死亡率,是牡蛎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欧盟及其成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喻子牛越来越忙,除了科研工作以外,他常常需要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他们中不少是为了牡蛎来的。喻子牛从事海洋生物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近30年,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最近10年来,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贝类养殖品种很受关注,我们团队正寻求新的发展,在海洋经济贝类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喻子牛等在华南沿海发现了巨砺属(Crassostrea)两个牡蛎未定种,通过与近缘属种的形态学比较,结合线粒体16S和cox1基因序列及其基因组分析,确定是新发现种,分别命名为湛江牡蛎(Crassostrea zhanjiangensis sp. nov.)和电白牡蛎(C. dianbaiensis sp. nov.)。
2013年9月6至7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在深圳南澳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施的“熊本牡蛎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该项目是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由喻子牛研究员课题组承担。
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尤为重要。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其中牡蛎是生活在近海港湾和潮间带的优势底栖贝类,对近海生态环境的稳定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牡蛎也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洋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潮间带对于大多数海洋生物来说都是极端环境,因此,研究牡蛎对潮间带环境的适应性演化,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应用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中国的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