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海洋科学 深海热液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0.097 秒)
2021年6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热液微生物可利用红外光进行能量合成的研究成果,为发现新型光能利用机制和评估地质热源光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贡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范例。
2020年8月20日,国际微生物学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线刊发题为“Form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mediates cadmium resistance and light utilization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Idiomarina sp. OT37-5b”的文章,报道...
水的相态受控于其所处的温度、压力条件,当温度超出其所处压力下气液分离温度时,液态水将转变为气态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纯水会在一百摄氏度气化,即“白开水”的由来。但在深海海底高压环境下,海水的气化温度可达几百摄氏度,那么在深海是否存在大量超高温的气态水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课题组在2018年“科学”号科考船深海热液航次中,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和深海热液温度探...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科学通报》(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一项科研成果——科考队员在2016年深海热液航次中,于西太平洋一处深海热液区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科学家分析认为,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沙忠利团队基于“科学”号在冲绳热液采集的长角阿尔文虾(Alvinocaris longirostris Kikuchi and Ohta, 1995),通过乙酰化富集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定性蛋白质组学策略,首次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乙酰化修饰组进行研究,揭示出多个可能与深海热液适应相关的乙酰化蛋白,研究结果为阐明大型甲壳动物适应深海化能极端环境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海洋研究所张树乾博士和张素萍研究员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的脐螺科Neomphalidae标本,其附着在黑色岩石上,形状如帽贝,但早期壳层仍保留着螺旋状,后足上具退化的...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壳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热液区发现了甲壳动物蔓足类1新科1新属1新种,在我国尚属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课题组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冲绳热液航次采集的大型生物标本中,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的铠茗荷标本,其柄部没有鳞片,头部具有附板,与铠茗荷目中现有5科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柄类向无柄类演化的中间类群。据此建立了1新科(原深茗荷科Pr...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栾锡武课题组成功研制出深海热液冷泉观测潜标。该潜标能够根据预定程序或外部指令下潜到热液或冷泉区,利用其携带的传感器对热液或冷泉喷口区的温度、盐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现场测量,并及时将测量数据传送回控制中心。
近年来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通过调查发现,除温度外,环境化学参数、地理位置、喷口类型、热液活动周期、生物可利用率等因素都对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分布产生影响。随着实验室热液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成功,一些新的属种及其特殊的生理特征被发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深海热液生物基因测序、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表达,功能基因对微生物生理功能的调控作用,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生物对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