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科学 藻类相关记录33条 . 查询时间(0.126 秒)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藻类水华频发且呈现全球加剧态势,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由于藻类水华生消过程快,实时精准的监测是藻类水华预测、预警和有效管控的关键。目前藻类水华监测主要包括现场观测、水下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反演等三种方式。现场观测费时费力,且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监测;水下自动监测探头易受到水中物质侵蚀,且维护费用高昂;卫星遥感的时间分辨率低且受大气影响较大。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生态研究论文称,珊瑚与共生藻类的关系可以帮助白化珊瑚在持续温暖的水域中恢复过来,但只有在当地没有强烈的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才可以。这项研究可能对管理珊瑚和预测它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反应产生影响。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讨论会定于2019年11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名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十次学术讨论会。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
6月12日,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有毒有害藻类与藻毒素调查及开放数据库构建”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10家单位。项目专家组、依托部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和专家及项目组...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价贝壳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投礁1个月后,3个区域藻类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小,随着投礁时间延长,混凝土构件礁区和贝壳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的...
超微型浮游藻类(粒径 ≤ 3 μm),简称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具有更高的CO2固定效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量可高达90%,并且其潜在的混合营养代谢功能对浮游细菌的种群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目前有关超微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对湖泊超微藻的研究仍较少,现有认知非常有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史小丽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分会第九届二次会议暨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宁波召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共89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定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浙江宁波召开。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为主办,宁波大学为承办。会议主题是藻类,水环境的守护者:从基因到产业化利用。
学术期刊《欧洲材料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院、莫斯科大学、斯科尔科沃科技研究院以及俄罗斯科学院一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单细胞藻类生物燃料的准确化学成分,这有助于使其生产更有效。
日前,国际著名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线发表了黄海水产研究所藻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题为“Acclimation of bloom-forming and perennial seaweeds to elevated pCO2 conserved across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加拿...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2016年6月15日宣布,科学家首次发现藻类基因的“中和”作用能够解释为何一些珊瑚能够承受海洋温度升高,并避免珊瑚白化现象。热带珊瑚和寄居于其体内的藻类是互惠共生关系。微小的共生藻通过光合作用,成为珊瑚90%以上的食物来源。没有了这些藻类,热带珊瑚也无法继续生存。共生藻受到海水升温的刺激会释放过量有毒化学物,包括臭氧,这些有毒物质会同时破坏藻类自身及其赖以栖身的珊瑚,导致珊瑚...
根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分会第八届第二次理事会(武汉)讨论意见,经征询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部分常务理事,藻类分会会员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将于2015年11月底在厦门召开。
据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报道,该中心新成立的藻类科学中心近日启动,工作目标是建设一个利用微藻生产生物煤油的试验工厂。从微藻获取燃油是可能的化石燃料替代方案之一,但还需进行大量研究。
利用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藻类标志物分子,探讨了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该海域现代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变化和更替规律. 受南海不同水文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高丰度的浮游植物主要出现在珠江口海域、台湾岛西南岸外、海南岛东南附近海域;而海盆和海峡海域的含量相对较低. ...
2013 年11 月17 -20 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