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大气科学 CO2相关记录143条 . 查询时间(0.077 秒)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李向楠研究员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刘福来教授团队在作物响应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近日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IF=8.356)发表了题为“ABA-mediated modulation of elevated CO2 on stomatal response to drought”的研究综述(2020, 5...
新冠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冲击。由于封城等措施的实施,交通、电力、工业生产等方面活动有明显降低。但是疫情对于CO2排放的影响,尤其在中国省级尺度,还鲜有报道。由于传统的清单受限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往往滞后2-3年,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和资料来弥补这一不足。
当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达到很长时间以来的最高值。据近日发表在《地质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当今大气CO2浓度超过了过去2300万年的最高纪录,且其飙升的速度也前所未有。自从工业化以来,人类不断升级发展需求,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强劲。长期研究表明,从19世纪初开始,CO2浓度急剧上升,这一时间点就在工业革命的前后。目前,CO2被认为是温室效应最强的污染物之一,而CO2浓度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科研团队,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博士后周宁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Jennifer McElwain教授等人共同合作,基于华南鄂西地区早侏罗世的银杏植物化石,首次系统评估了经验模型、回归分析模型与光合作用模型三种重建方法在恢复古大气CO2的准确性,并据此重建了我国南方鄂西地区早侏罗世古大气CO2浓度的连续变化趋势。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学术刊物《三古》...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三种温室气体。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间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该方法对生态系统干扰小,并可获得长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然而,目前现有的基于涡动相关法的观测设备只能有效测量上述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至多两种气体的通量。王凯、王东(博士生)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和相关设备配件...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牛振川研究员及合作者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Δ14CO2观测,追踪了我国本底站冬夏季典型日变化中来自化石排放和生物排放的CO2对大气总CO2的贡献水平。并揭示了影响化石源CO2和生物源CO2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尽管在本底地区,化石源CO2一日之内仍有较大的变化,可达几十个ppm。冬季化石源CO2普遍高于夏季,可观测到早晚交通引起的浓度小高峰。化石源CO2的日变化...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带领的团队以西安市长期(2011–2016年)大气Δ14CO2观测为主,进而将观测扩展到全国15个主要城市,通过14C示踪准确定量了我国主要城市大气CO2ff的浓度水平,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13C)和WRF-Chem大气模式研究了盆地城市CO2ff的来源和传输。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冬季1月份大气CO2ff浓度普遍高于夏季7月...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一项环境学研究称,三叠纪末火山喷发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CO2),可能与21世纪人为造成的CO2排放量预估值相当。如此大量的CO2可能促使了三叠纪末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
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性天气事件和气候灾害频发,给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人类活动排放大量CO2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卫星观测发现大气CO2浓度分布存在非均匀动态分布,在时间上有年际和季节性的差异,在空间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往研究CO2浓度和地表温度的关系多局限于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和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缺乏非均匀动态分布CO2浓度和地表温度的关系的认识。
全球CO2排放量继续升高(图)     全球  CO2排放量  升高       2019/12/20
世界气象组织(WMO)报道,大气温室气体水平已经达到新的世界记录。今天(2019/11/25)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温室气体通报》表明,全球平均CO2浓度从2017年的405.5 ppm(百万分率)上升到了2018年的407.8 ppm,超过了2015年的基线400 ppm。
为提高集装箱“公转铁”减排潜力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公转铁”减排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空箱调运和重箱运输“门到门”运输链的干线运输、端点装卸、电力设备作业、集卡短驳、公铁中转等排放,引入反映活动类型、设备结构、能源生命周期排放的参数,对作业活动-方式结构-能耗强度-排放因子(ASIF)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公转铁”减排潜力评估框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方小敏研究员课题组联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Albert Galy教授研究组针对上述难题,在中科院先导专项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通过首次获取的青藏高原北部有精确年代控制的柴达木和西宁盆地5300-2600万年前的大陆硅酸盐风化记录(图1,2),提出了新的负反馈机制:青...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气候模拟中心开始在其气候系统模式中引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块,构建地球系统模式,从而在气候变化模拟中更好地反映海洋碳循环与气候的反馈作用。但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耦合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利用地球系统模式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前有必要评估地球系统模式对海洋碳循环的模拟效果。海气CO2通量的年际变率同时受海洋物理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影响,是评估地球系统模式中碳循环与气候相互作...
针对目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CO2地质封存进行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极少结合研究区域实际计算低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对适宜性评价结果又缺少进一步的分析,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通过计算指标组成权重和适宜性得分对盆地开展了CO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并以适宜区杏子川油田长4+5盖层为例,开展了盖层封闭性评价实验研究。
本文对北京市和厦门市大气CO2及 δ13C进行观测,研究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CO2浓度及 δ13C的季节和昼夜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和厦门市CO2浓度均呈现秋冬季高于春夏季,而 δ13C秋冬季低于春夏季,季节差异原因可能是秋冬大气边界层降低,化石燃料消耗增加,贫13C的CO2气体大量排放。观测期间,两个城市日变化模式均表现为CO2夜间高于白天, δ13C夜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