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13771条 . 查询时间(5.456 秒)
2022年11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首份国家地月科学与技术战略(National Cislunar Science & Technology Strategy)(图1),旨在解决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如何支持所有航天国家和实体负责任、和平和可持续地开展地月空间探索与利用。
岩浆铜镍(钴)矿床是镍钴等关键金属的重要来源。岩浆铜镍成矿首先为硫化物从岩浆中萃取金属元素(Ni、Cu、Co、PGE),然后是分散的硫化物聚集在岩体的特定部位。硫化物通常聚集于岩体中下部,即浅部岩浆房的底部。在岩浆房中,伴随着岩浆冷却、岩浆分异与结晶和硫化物聚集,岩浆房一直处于堆晶矿物+残余岩浆+硫化物熔体的多相态状态。堆晶矿物与熔体之间的化学平衡随着温度下降与新矿物结晶而不断改变。通常认为堆晶矿...
理化所微珠研究组长期围绕中空微球的结构与功能设计、精细化球壳调控、规模化制备和应用开发开展研究工作,在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研究组前期面向中空微球力学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增强的技术需求,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工艺实现了中空微球表面局域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的协同调控,并籍此实现了轻质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力学性能和服役环境稳定性的提升。相关论文发表于Composites Science and ...
基于多年野外和实验室的观测研究,地球环境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团队搭建了一个基于沙尘释放过程的沙尘生成系统。通过对实验室产生的和田间观测到的沙尘气溶胶粒度和化学组成的严格对比,他们证实了从沙尘粒度和化学研究的角度上看(图1a,b),该系统是实验室或野外获取沙尘源区表土释放的沙尘气溶胶的有效工具(Wu et al., 2023)。利用该系统科研人员进一步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表表释放的沙尘气溶胶的可溶性盐进行...
磁层顶是地球磁层的最外层边界,是太阳风物质能量进入地球空间的重要区域。对于磁层顶形态特征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现有的磁层顶位型的经验模型只适用于准稳态磁层,在描述磁层顶随时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
磁层顶是地球磁层的最外层边界,是太阳风物质能量进入地球空间的重要区域。对于磁层顶形态特征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现有的磁层顶位型的经验模型只适用于准稳态磁层,在描述磁层顶随时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
2022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在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海洋与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上。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日心轨道方案任务当中,太阳系内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远大于引力波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例如,在中科院太极计划当中,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距离变化约为3万千米,而引力波信号只有几个皮米量级,有必要通过详细数值分析探测频段0.1mHz到1Hz内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是否小于引力波的观测信号。其研究结果将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数据处理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随着太空卫星数量的增多,催生出新的空间在轨服务需求,包括在轨服务/维修、太空垃圾清理、抓捕等相关技术。为实现太空操作的目的,高效率的抵近、接触技术成为关键。本研究对远距离非合作目标进行初捕获,为后续精确调姿与抵近做准备,可以降低飞行器对工质和能源的需求。
Earthquakes are notoriously hard to predict, and so too are the usually less-severe aftershocks that often follow a major seismic event.
2022年11月17日,精密测量院江利明研究员领衔的影像大地测量学团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趙丰特聘研究员合作,基于重力卫星GRACE数据,系统性揭示了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在年际尺度上的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不同气候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Index检索杂志、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泽峰研究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总结了全球3000多个5.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特征,全景式地展示全球地震破裂过程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对地震能量释放模式的认识,对地震早期预警具有启示意义。该成果以“A generic model of global earthquak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
2022年10月23日,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院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数字测高仪项目,完成威海文登站设备的安装调试。至此,整个项目完成一半建设任务,已安装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数据质量高。
地壳的裂隙分布和渗透性是随时间演变的,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化学反应过程、生物和构造过程都可改变裂隙和渗透率,从而改变流体和地热在地层中的传输。深部的地下裂缝的传统研究方法需要三维、昂贵的主动震源高频勘探地震成像技术等,但这类技术只能探测较大(长度为数百米)的裂缝,而天然地震波的频率太低、波长太长,无法探测到浅地壳地层的裂缝。能否发展探测浅地壳裂缝的新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迫切关心的问题。
Nearly 175 community members joined a town forum Nov. 3, held in person and online, to hear updates on the Cornell University Borehole Observatory – known as CUBO. The observatory represents a major 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