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空间物理学 >>> 电离层物理学 高层大气物理学 磁层物理学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环境学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空间物理学相关记录1812条 . 查询时间(6.2 秒)
平流层臭氧对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高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是臭氧破坏的催化剂和源气体,在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光化学反应中起到主要作用。太阳风暴期间,高能粒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和离解可使得高层大气 氮氧化物 显著增加,长寿命的氮氧化物在极区向下输运到平流层,甚至能传播到中低纬,从而影响平流层臭氧化学。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全球能量、水汽的关键交换区,其热力动力作用是全球大气环流机制中的重要...
太阳风向磁层的传输是磁层物理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太阳风是太阳大气向外膨胀而形成的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当太阳风遇到地球内禀磁场的阻挡时,会形成一个被称为地球磁层的空腔,空腔的外边界称为磁层顶。由于磁冻结效应(就像串绳约束着它所贯穿的许多珠子),磁层顶把来自地球的热等离子体与来自太阳风的冷等离子体隔开,使太阳风在这个空腔外围绕过,从而像盾牌一样为空腔里的地球提供了免于太阳风直接轰击的天然屏护,这是地球上...
太阳风向磁层的传输是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太阳风是太阳大气向外膨胀而形成的超声速带电粒子流,当太阳风遇到地球内禀磁场的阻挡时,会形成一个被称为地球磁层的空腔,空腔的外边界称为磁层顶。由于磁冻结效应(就像串绳约束着它所贯穿的许多珠子),磁层顶把来自地球的热等离子体与来自太阳风的冷等离子体隔开,使太阳风在这个空腔外围绕过,从而像盾牌一样为空腔里的地球提供了免于太阳风直接轰击的天然屏护,这是地球上存在宜居...
2022年3月11日,“天格计划”的两颗卫星载荷(GRID-03B、GRID-04)成功完成各项在轨调试,顺利开始空间科学观测。这两颗卫星载荷于2月27日搭乘我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目前,两颗卫星载荷正在对伽马射线暴、太阳活动、脉冲星和空间辐射损伤等进行持续在轨观测与分析,学生团队2018级、2019级本科生组成的科学组、卫星组自主负责了在轨观测...
临近空间大气同时受到来自上方的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影响,以及来自下方的地形、天气活动、重力波的影响,所以临近空间大气表现出非常复杂且多样的变化特征,临近空间大气密度作为表征临近空间大气的基本参数,可用于深入了解日地关系和圈层耦合的物理机制;另外,临近空间大气是空天飞行器的通过区域,临近空间大气密度的准确测量影响着空天飞行器的精密定轨、变轨控制、空间碎片的碰撞规避以及再入飞行器的返回控制等,因此临近...
常用的第一性原理电离层热层环流模式在求解地球电离层F区主要离子成分氧离子(O+)时,需要指定上边界条件——氧离子扩散通量。然而,该扩散通量无法直接测量,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研究者常指定一个非常简单的经验扩散通量,即白天向上、晚上向下的固定大小的通量(如TIEGCM)。非相干散射雷达(ISR)可以通过电子密度剖面、电子和离子温度剖面来计算得到该扩散通量,且能长时间积累历史数据,是理想的研究装置。
2022年2月28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从30项候选进展中脱颖而出。根据得票高低,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DE3为周日东向传播纬向波数为3的大气潮汐,主要为热带地区的潜热释放所激发,并被视为非迁移潮汐中最为重要的潮汐分量之一。作为中间层-低热层高度的关键动力过程,DE3潮汐垂直耦合低层与高层大气。一方面,DE3的气候变化性受低层大气气候的调节,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准两年振荡(QBO)和Madden-Jullian振荡(MJO)。另一方面,DE3向上传播到高层大气中驱动产生电离层和热层的经...
2022年1月26日我国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同源日冕物质抛射(CME)是指连续的CME从相同的太阳活动源区爆发出来。这一类的CME爆发通常会跟极端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相联系。连续的CME爆发会有很高的概率在这些CME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先行的CME也可以“预先调制”太阳风环境,为后来的CME创造更“有利”的传播条件;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颍研究员等人在2014和2019年的工作中指出通过CME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以一种“完美风暴...
2022年1月26日 我国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空间中心为该星研制的电离层综合探测仪,主要用于测量电离层TEC、电子密度以及电子温度等电离层空间环境参数,将实时探测电离层数据服务于星载SAR系统,示警和修正SAR成像遭遇的电离层效应影响。
赤道等离子体泡(Equatorial plasma bubbles,EPBs)是一种通常发生在夜间的一种电离层等离子体的不规则现象。日落后,较低高度的E层消失,较高高度的F层因其复合率较慢而维持,从而有助于瑞利-泰勒(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发展,进而促进EPB的产生。EPB的存在会影响无线电传播、产生严重的电离层闪烁、干扰通信和导航系统。因此,对EPB发生率及其时空规律的相关研...
北京时间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卫星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上海技物所研制的1台双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正常,各项性能满足任务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活动。经过评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荣获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奖。
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2日,澳科一号卫星A星基于高稳定光学平台的高精度矢量磁场测量系统初样阶段外场标定试验,在云南省地震局丽江地磁基准站顺利实施。本次试验充分验证了系统试验流程和光学平台性能指标,首次实现了磁传感器和星敏感器安装传递矩阵高精度测量,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