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学相关记录5642条 . 查询时间(2.202 秒)
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 Hoffmann)隶属于厚囊蕨类(Eusporangiate ferns)观音座莲目(Marattiales Link)合囊蕨科(Marattiaceae Kaulf.),是蕨类植物起源与演化的重要节点类群,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食用及科学研究价值。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观音座莲属约有53种,其中中国有30种(特有种18种),主要分布于西南与华南等地。在2021年《国...
互花米草是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草本植物,2024年来迅速入侵中国海岸线。其中,约93%的入侵区域为泥滩地。通常认为,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造成负面影响,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尚不明朗。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选取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为研究物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TACKS,探索使用不同参考基因组对SNP Calling的影响。该研究围绕两种不同参考基因组:使用近缘种(即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作为参考基因组,以及利用物种本种(即黄杞)作为参考基...
工业革命之后大气的CO2浓度一直持续升高,CO2浓度的升高将对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生长造成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于亚热带带植物的水力结构和生长如何响应CO2浓度升高还缺乏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组的付培立副研究员和范泽鑫研究员,与安徽师范大学、沈阳应用生态所、缅因大学,西澳大学以及哀牢山生态站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哀牢山生态站的CO2人工气候室,研究了...
全球正面临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危机。为延缓这一进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在这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研究,找到优先保护区域,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关注那些物种多样度及特有度高的区域,及时实施保护策略,则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例如,全球...
近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 年第一批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名单中,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又有4个木兰新品种获得证书。分别是‘大唐含雪’含笑、‘老寿星’玉兰、‘绿香’玉兰和‘景华’玉兰。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第73期“成长中的望天树”活动走进勐腊县勐醒小学,开展科普讲座活动。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工程师曾刚、环境教育中心组长景兆鹏为勐腊县勐醒小学六年级的100多名同学做了科普报告。
裂萼豆蔻(Amomum schistocalyx Y.H.Tan&H.B.Ding),为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科研人员在缅北实皆省大麦地野生动物保护区开展第八次中缅联合科考时,发现该种姜科植物,并引种回版纳植物园,后研究发现为豆蔻属新种,并于2020年将该新种发表于期刊PhytoKeys上。
寄生植物是通过特化器官吸器(haustorium)从寄主植物中获取养分和无机盐,这个习性在被子植物中至少独立演化了12次。旋花科菟丝子属(Cuscuta L.)是全球广布的寄生植物代表,已记载超过200个种。在形态上,菟丝子属植物属于茎寄生,根和叶片已完全退化,光合作用能力非常微弱或者完全失去。菟丝子属质体基因丢失和基因组功能退化已被多次报道,但其基因和基因组功能退化和演化规律尚未明晰...
豆科(Leguminosae)是被子植物中物种数量仅次于菊科和兰科的第三大科,许多种类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价值。紫荆亚科(Cercidoideae)位于豆科较基部的位置,目前包含14属约335种,主要分布于泛热带地区,其中就包括了从广义羊蹄甲属中拆分出来新近成立的德昭藤属(Cheniella R.Clark & Mackinder)。该属的属名是为了纪念华南植物园陈德昭先生在豆科分类学研究中...
2024年4月20日,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获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仲朗正高级工程师获得皇家园艺学会奖大卫·特雷汉山茶花杯(David Trehane Camellia Cup)。
不同红树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差异较大。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可重复、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红树林遥感识别研究中,但中国主要红树群落分布仍处于空白,主要是因为:红树栖地环境恶劣导致样本难以大量获取、红树协同进化导致不同树种混杂生长、栖地环境多样导致树种及其表型差异。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热带亚洲植物多样性演化研究,在对滇南地区景谷盆地下层植物群的采集过程中,发现了一枚独特的翅果化石。客座研究人员赵弈善在黄健副研究员和苏涛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现生植物的形态学与生物学,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景谷发现的豆荚化石属于见血飞属,建立一新种“浙昆见血飞(Mezoneuron zhekunii Y...
2024年4月19日,应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严顺平教授邀请,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员做客华中农业大学第177期植物生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会议室作了题为“Plant i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的学术报告。
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起源和演化历程一直存在争论。关于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尤其是其进化过程及影响演化的关键因素—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加强时间,仍存在诸多争议。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揭示以及古植物学证据等方面的认识也存在分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