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地球环境相关记录181条 . 查询时间(0.147 秒)
2021年“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于6月26日-28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召开。大会以“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国际科技前沿,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对策。学术委员会主席为王焰新院士,组委会主席为连炎清研究员。
2021年5月10日下午,首届《陕西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地球环境研究所1103多功能厅举行,来自陕西省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30名理事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由地球环境所青促会小组长王启元副研究员主持,地球环境所副所长、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地学论坛理事长晏宏研究员致辞并介绍了陕西青年地学论坛的发起背景。陕西青年地学论坛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陕西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相...
2021年4月28日至29日,中科院地球环境所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促会小组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方向学术交流活动在西北院7号楼举行。地球环境研究所青促会小组一行13人与西北院青促会小组一行10人,共进行了17个口头报告,其中包含晏宏、苗运法和谭亮成三位优秀青促会员的特邀报告。西北院院长赖远明院士和地球环境所副所长晏宏研究员出席并致辞。西北院王江林副研究员、牛贺文副研究员和地环所康树刚副研...
2021年3月8-1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理事会(IGCP)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其它国际研究机构共同申报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人类影响的认识:统一和评估人类世全球证据的地质信息网络”(IGCP 732:Lessons in anthropogenic impact: a knowledge network of geological si...
2021年2月8日,中国地质学会发布《关于命名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经陕西省地质学会推荐,中国地质学会专家评审后,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营地),授牌仪式在4月9日广东深圳成功举办,这是对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普工作的充分肯定。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环境模拟团队利用数值模式评估了LGM时期亚洲西风急流的季节性特征,重点选择了中亚(80°-100°E,30-°50°N)和日本(125°-145°E,30°-50°N)这两个特征区域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LGM时期亚洲对流层上层风场与现代状况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图1)。与PD时期相比,LGM时期的中亚地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西风急流强度减弱并且向南移动;LGM时期...
2021年2月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DK-4项目封顶仪式在施工现场顺利举行。中科院西安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赵卫,副院长杨青春、陈怡平;中科院院士、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安芷生,中科院院士、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周卫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刘禹,副所长孙有斌,纪委书记康贸易;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春卓;西安高新科学城建...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国内高校合作,基于季风前期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观测,将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数据与化学数据相结合,通过受体模型解析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不同来源黑碳的光学特征(图1);通过对“Aethalometer模型”的改进,获得黑碳的来源并量化了不同来源黑碳引起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物的吸收Angstrom指数为1.7,黑碳质量吸收截面为10.4 m2 g-1;而化石燃...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钊研究员团队冯立博士,对黄土原生垂直节理的起源、发育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实验验证,提出了黄土原生垂直节理起源、发育和演化的新模式,解答了长期以来未能回答的黄土强烈结构性和水敏性问题。论文首先对黄土原生垂直节理的成因机制、演化模式、理论模型、发育形态,及其与黄土历史沉积过程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建了控制原生垂直节理起源和发育演化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原生垂...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69个野外站名单,包括我所的“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标志着我所的野外站正式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解小宁等利用降水变化的驱动和响应模式比对计划(PDRMIP)框架下的9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试验结果,研究了10倍黑碳气溶胶和2倍CO2对亚洲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黑碳与CO2含量增加引起的区域气候环境效应的异同。PDRMIP多模式集成结果显示:1、黑碳气溶胶和CO2都可以显著增加亚洲季风区夏季有效降水量,分别增加13.6%以及12.1%。但是,黑碳气溶...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解小宁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1980-2008年气象站点观测的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以及MERRA-2再分析资料获得的地表沙尘浓度,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东亚沙尘源区及西北太平洋沉降区的沙尘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图1d, 1e, 和1f)。同时,利用耦合沙尘循环模块的大气环流模式 CAM4-BAM的30年模拟结果也揭示了相似的正相关关系 (图1a, 1b, 和...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研究员团队在南海北部西沙北礁中自上而下采集了1406个亚化石砗磲,通过纹层计数挑选出了年纹层超过 30(即生命周期超过 30 年)的大龄亚化石砗磲(共计245个样本),对其进行 AMS14C 定年。根据 AMS14C 定年结果统计出了每 100 年里大个体亚化石砗磲数量,发现亚化石砗磲并非均匀的分布在过去 4500 年,在部分时段砗磲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现象。综合砗磲生...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我国典型城市重霾污染期间高浓度PM2.5的重要贡献源,氮氧化物(NOx,包括NO和NO2)则是形成SOA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的环境NOx控制技术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光催化技术能利用太阳能转化产生活性氧物种对NOx进行深度氧化去除,从而阻断其在大气中向SOA转化,是目前理想的环境NOx控制策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宇研究员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宇研究员团队通过一步原位负载法合成了δ-MnOx/活性炭负载型常温催化材料。通过调节三价锰离子含量以调控表面氧空位,构建了具有高活性位点的催化材料,并实现了材料的可控规模化合成。通过实验、多种表征技术及理论计算等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调控材料表面氧空位含量,促进氧的活化以产生丰富的活性氧物种,从而有助于甲醛氧化。催化反应过程中,甲醛首先被氧化成甲酸盐等中间产物,再进一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