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地球环境相关记录181条 . 查询时间(0.327 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团队对黄土高原西峰和洛川两个经典剖面对碘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获得了约70 m的碘同位素深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两个剖面深层天然129I/127I比值基本一致(2.0±1.0×10-11),但比海洋沉积物初始值高一个数量级。这样巨大的差异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通过测量样品铀含量并计算裂变生成的129I,且估算土壤中碘的迁移极限,排除了裂变成因129I的额外贡献以及表层高水平...
2018年5月25日,美国Science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Warren Beck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共同领导的团队在利用中国黄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黄土10Be记录的55万年以来东亚季风降水变化历史”(A 550,000-year record of East Asian monsoon rain...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千人计划”研究员铁学熙团队,对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和我国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了资料及模式分析研究。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的未来》期刊。目前学术界认为排放是我国污染形成的根本原因,气象条件是污染短期变化的外部推手。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重要的天气形势如西伯利亚高压、冬夏季风等也会随之发生重要演变,从而对我国空气污染产生影响。但该项研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中亚黄土研究组联合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大陆古环境研究组,对中亚东部的伊犁盆地内一处厚约20米的黄土剖面进行了磁学和沉积学指标的分析,充分阐明了黄土粉尘堆积的环境动力机制。研究发现,黄土磁化率增强的成壤作用模式并不能解释该剖面磁化率的变化,磁化率值主要受到外来磁性矿物的影响,因而可能主要受控于风力强度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黄土粉尘在时间上的搬运...
应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勾晓华邀请,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Takeshi Nakatsuka教授、Masaki Sano助理教授访问兰州大学,并于4月3日为学院本科生作专题报告。Takeshi Nakatsuka教授以从“树木年轮看气候变化和日本历史”为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将过去的气候以年为单位重建、气候变化与历史记录的年份对比方法、从历史角度分析全球历史变化。Masaki Sano助理教...
“一带一路”地区气候环境差异巨大、人口密集、生态脆弱,极端沙尘和洪涝灾害频发,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地球环境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本底研究工作,获得了大批石笋、树轮、黄土等宝贵样品,对“一带一路”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规律及影响获得了新认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健及其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利用14C监测城市大气化石源CO2的研究。近期,周卫健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西安市不同区域进行大气CO2长期连续观测,并首次结合△14C和δ13C两种碳同位素示踪方法揭示了城市化石源CO2的区域和季节的源汇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发现,西安市冬季化石源CO2的排放对新增大气CO2(总浓度扣除背景浓度)的平均贡献在城区和郊区分别为...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陕南祥龙洞的4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该地区过去665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该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在轨道-亚轨道尺度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在百到十年尺度上代表当地季风降雨的变化。中全新世以来,伴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减弱,祥龙洞石笋δ18O有逐步增加趋势,这和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一致,揭示东亚夏季风的逐渐衰弱。然而...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铁学熙团队近期研究指出,大气中的水汽分子对中国东部严重的霾污染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造成了霾污染的爆发性增长。铁学熙团队通过观测与模式结合研究,首次阐明:大气中的水汽分子和细颗粒物同样受到近地边界层的压抑,从而限制了水汽分子和细颗粒物的垂直扩散,造成近地面的水汽分子和大气中细颗粒物迅速增长。迅速增长的水汽分子吸附在颗粒物的表面上,形成了颗粒物水汽表面层,进而对霾污染的增长起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使南极和南大洋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快速、重要的反应。南极绕极流(ACC)和南极半岛沿岸流(APCC)之间的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南大洋海域水团的来源、运动路径及交换的研究对了解南大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机理具有重要作用。长寿命放射性核素129I(T1/2=15.7 Ma)主要来自于人类核活动的释放,包括核武器试验、核燃料后处理厂、核事故及核设施运行,碘具...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项目编号:2016YFA0601900)2017年度学术交流会日前在陕北榆林举行。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所、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等单位的课题成员和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应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格慧研究员于7月5日访问城市环境研究所,并做了题为“我国北方冬季灰霾期硫酸盐形成机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在我国雾霾和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大气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报告精彩纷呈,令大家受益匪浅。
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为首的国际团队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ño 4区)厄尔尼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目前全球最长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温度(SST)变化序列,它对分析未来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全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过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年Niño 4区SST显著升高、变率增加、ENSO活动加剧。研究成果以Article...
2017年5月26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一行13人,就“加大治霾力度,加强生态保护 治污降霾· 保卫蓝天 五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参观了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实地查看了小型太阳能净化装置,听取了相关实验情况及研究进展汇报,详细了解地球环境所在气溶胶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和成果产出。随后调研团与研究所雾霾研究团队进行了座谈。地球环境所党委...
2017年5月8日上午"关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成功召开。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郝彦伟,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主任姚晓军,西安市环保局长陈松林、副局长李博,宝鸡市环保局局长王海鳌、西咸新区建设环保局长吴金文,渭南环保局朱战平,以及省市环保系统相关处室人员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